时间:2020-05-14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作者:黎军,刘倩等 - 小 + 大
摘要:为了解广西地区规模猪场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5种病原的感染情况,采用RT-PCR/PCR方法,对2015年3月—2019年3月采集自广西14个地市1 010个不同规模类型猪场的2 104份病料进行5种病原的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9年5种病原在广西14个地市的规模猪场中均有检出,其中PRRSV、PEDV、PCV2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9.88%、27.75%和24.60%,与其他病原相比差异显著(P<0.05),南宁、玉林、桂林、百色、柳州、贵港、崇左、北海等生猪主产区以及中小型猪场的病原检出率相对较高(P<0.05);季节因素对PRRSV和PRV感染影响较大,分别在秋季和春季检出率显著增加(P<0.05);混合感染现象较为普遍,以PCV2分别与PRRSV、CSFV和PRV的二重感染为主(P<0.01)。结果表明,广西生猪主产区以及中小型猪场的5种病原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PRRSV、PEDV和PCV2,需加强免疫,重点防控。本检测摸清了广西地区引起猪群发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及其流行特点,对于广西地区主要猪病的重点防控提供了参考。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的发展以及畜产品流通渠道的增多,猪传染病的发生日趋复杂化,对养猪业危害严重。在当前的规模化养殖中,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 2 型(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威胁我国生猪产业的主要病毒性病原。刘涛等对 2014—2016 年豫南地区规模化猪场主要猪病毒性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PCV2、PRRSV、PEDV、CSFV、PRV 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4.47%、22.72%、14.85%、13.59%、13.30%;胡帅等2013—2014 年从广西各地市收集 410 份样品进行检测,发现 PRRSV、PCV2 及两者混合感染是危害广西养猪业最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病原,同时在高发季节还与 CSFV、PRV、PEDV 以及细菌发生混合感染。CSFV、PRRSV、PCV2、PRV 主要引起猪繁殖障碍,导致母猪不孕,妊娠母猪早产、流产以及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等,可导致初生仔猪、断奶仔猪、育成猪大批死亡,或者出现发热、咳嗽、严重呼吸困难等症状,均能使猪群免疫力下降或接种疫苗后免疫应答反应差,4 种病原单独感染或混合感染均能引起腹泻、繁殖障碍、呼吸道疾病等;PEDV 可引起猪严重腹泻、呕吐、脱水为主要特征的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PED)。 PED 主要发生在冬季,夏季也可发生,每年 12 月至次年 2 月为我国高发季节。我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陆续有 PED 发生,现已成为重要的猪病毒性腹泻病之一,严重困扰养猪业健康发展,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了解广西地区规模猪场上述 5 种病毒的感染情况,2015—2019 年,对广西地区 14 个地市 1 010 个规模猪场采集病死猪组织样本,采用 RT-PCR/PCR 方法进行 CSFV、PRRSV、PCV2、PRV、PEDV 5 种病毒的抗原检测,分析 5 种病原的检出率、混合感染情况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差异,以揭示广西地区规模化猪场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规律,从而为此类疫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来源 2015年3月—2019年3月,采集自南宁、玉林、桂林、百色、柳州、贵港、北海、崇左、来宾、贺州、钦州、河池、防城港、梧州 14 个地级市 1010个规模猪场的 2 104 份病死猪病料(包括肺、脾、肾、淋巴结和小肠等)。按照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2015年国家动物疫病定点监测实施方案的通知》,将 1010 个猪场分为大型猪场(存栏量> 1 000 头)、中型猪场(100头<存栏量≤ 1 000 头)和小型猪场(30 头<存栏量≤ 100 头),详见表 1。 表1 2015—2019 年广西14个地级市规模猪场样本采集数量 单位:份 / 个
|
下一篇:一起猪群腹泻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