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04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尹玉梅 - 小 + 大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的牛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其典型的临床特征是病牛发热、消瘦,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局部形成坚硬的结节或溃疡。感染牛消瘦,奶产量下降,皮张鞣制后有四陷或孔洞而导致其利用价值大大降低。 1 病原 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为痘病毒科山羊症病毒属。本病毒与绵羊痘和山羊痘的病原为同一病毒属,在血清学上与同属成员其有交叉中和反应。病毒可在羔羊、犊牛肾或睾丸细胞、绵羊胚胎肾和肺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等原代细胞以及牛肾细胞、非洲绿猴肾等传代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感染的细胞培养物用苏木索.与伊红或苏木素与玫瑰红染色,可见胞浆内包涵体。病毒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繁殖,并引起痘斑,但鸡胚不死亡。该病毒具有细胞结合性,采用超声波破坏细胞,可使病毒释放到细胞外。 2 流行特点 本病毒的自然宿主主要是牛,各品种牛均易感,无明显的品种特异性。水牛、家兔、绵羊、山羊、长颈鹿和黑羚羊等也可能感染。病牛是本病的最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牛的皮肤结节、肌肉、血液、内脏、唾液、鼻腔分泌物及精液中,病牛恢复后常带毒3周以上。本病主要通过节肢动物进行机械性传播,也可能通过饮水、饲料或直接接触而传播,因此,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3 主要症状 本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5周,人工实验感染的为4—12天,通常为7天。体温升高达40°C以上,呈稽留热,并持续7天左右。初期牛主要表现为鼻炎、结膜炎,进而眼和鼻流出新鲜脓性分泌物,随着病程的发展,并可逐渐转变成角膜炎。泌乳牛产奶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病牛体表皮肤出现硬实、圆形隆起,直径20—30毫米或更大的结节,界限清楚,触摸有痛感、一般结节最先出现于头部、颈部、胸部、会阴、乳房和四肢,有时遍及全身,严重病例在牙床和颊内面出现肉芽肿性病变。皮肤结节位于表皮和真皮,大小不等,可聚集成不规则的肿块,最后可能完个坏死,但硬固的皮肤病变能持续存在几个月甚至几年。有时皮肤坏死处可招引蝇虫叮咬,最后形成硬痂,脱落后留下深洞,也可能继发化脓性细菌感染。 病牛体表淋巴结肿大,尤其以肩前、腹股沟外、股前、后肢和耳下淋巴结最为突出,胸下部、乳房、四肢和阴部常出现水肿。病牛四肢部肿大明显,可达3—4倍,眼、鼻、口腔、直肠、乳房和外生殖器等处粘膜也可形成结节并很快形成溃疡。重度感染的牛康复较为缓慢,可逐渐形成原发性或继发性肺炎。 4 剖检特征 病牛的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等处粘膜,尤以口、鼻、咽、气管、支气管、肺部、皱胃、包皮、阴道、子宫壁等病变明显。通常在结节附近还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皮下组织、粼膜下组织和结缔组织有浆液性、出血性渗出液,呈红色或黄色。皮肤最初病变为水肿,衷皮增生及卜皮样细胞浸润,随后出现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真皮和皮卜组织的血管和淋巴管形成栓塞,出现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和淋巴管炎,血管周围细胞聚集成套状。在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皮腺细胞、浸润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可观察到圆形或卵圆形、嗜伊红染色的胞浆内包涵体。 5 诊断 5.1 病原学检查。取新鲜病料经适当方法处理后接种适宜的细胞培养物进行病毒分离,出现细胞病变后用力清中和试验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进行鉴定。也可取病料切片直接进行荧光抗体染色观察分析。 5.2 动物实验。取病牛新鲜结节制成乳剂,皮下或皮内接种易感牛,一般4—7天接种部位发生坚硬的疼痛性肿胀。局部淋巴结肿大,此时可在肿胀物及其下层肌肉、唾液、血液和脾肚中分离到病毒。 5.3 血清学试验。常用血清中和试验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临诊上取间隔15天以上的血清做中和试验,根据中和抗体的消长情况进行判定。 6 预防 应加强国境检疫,禁止从疫区引进易感动物。引进种牛时应进行严格的隔离和检疫,发现感染牛及时剖杀处理。本病的恢复牛具有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并能持续数年,新生犊牛可经初乳获得这种抗体,并在体内持续半年,疫区可用绵羊痘病毒疫苗接种牛来预防本病。近年来用本病的鸡胚化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
上一篇:犊牛肺炎的防治
下一篇: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断与防治(一)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