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14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郭世栋 - 小 + 大
羊副结核病又称羊副结核性肠炎,是一种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羊的慢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肠壁增厚,形成皱褶,顽固性腹泻,逐渐消瘦。在我国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对养殖业危害较大。笔者结合生产实践经验,简要介绍了该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鉴别诊断,最后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有益参考。 1 病原特征 该病的病原为副结核分枝杆菌。病菌经抗酸性染色后呈红色小杆状,菌体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粪便和污染的土壤中能够生存数月,3%来苏儿30分钟、10%~20%漂白粉20分钟、3%~5%石炭酸5分钟,以及5%氢氧化钠24小时均能杀死该菌。 2 流行特点 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肠黏膜和肠系黏膜淋巴结内,随粪便排出体外。不同性别、年龄的羊均可感染致病,尤以幼龄羊最易感染。该病有较长的潜伏期,有些病例成年后才出现临床症状。该病分布广泛,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副结核分枝杆菌能够通过病羊的粪尿和乳汁排出体外而污染周边环境。健康羊一旦采食了被病原菌污染的饮水或饲料会经消化道感染发病。当春季饲草缺乏和草料供应不足导致羊体质下降时,将会加大该病的发生率。 3 临床症状 病羊精神颓废,被毛粗乱无光泽,可视黏膜苍白,食欲下降,逐渐消瘦,出现间歇性腹泻。稀粪带有气泡,有腥臭味,呈黑褐色或卵黄色,部分病羊后期呈喷射状排出稀粪,肛门和后躯被粪液污染,而且病羊颌下及腹部皮下出现水肿。随着病情的加重,后期病羊会伴随消瘦而出现贫血和卧地不起,最终因衰竭而亡。少数病羊因继发肺炎等其他疾病而死亡。 4 剖检病变 对病死羊剖检,可见病变主要集中在消化道、肠系膜淋巴结、盲肠、回肠及空肠,尤其是回肠黏膜明显增厚,同时形成皱褶呈脑回样;肠道有片状出血,回肠、空肠和十二指肠肠壁质脆,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肿大,肠膜弥漫有针尖大的出血点;胃幽门处有圆形溃疡灶呈红色,瘤胃内容物稀薄。 5 诊断方法 (1)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初步诊断为羊副结核病,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刮取病变肠段黏膜制成涂片,火焰固定,在触片上滴满石炭酸复红液。涂片下用火焰加热直到有蒸汽出现,注意最好不要产生气泡,大约需要5~6分钟。水洗,然后通过酸性酒精溶液脱色,大约需0.5~1分钟,直至无色为止。最后用亚甲兰溶液复染约1分钟,水洗,吸干,经抗酸染色后镜检,能够观察到成丛成团、细长稍弯的红色副结核杆菌。 (2)鉴别诊断。①沙门氏菌病的鉴别。该病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以病羊出现黄疸、血尿和皮肤及黏膜出血、坏死为主要特征,从病羊粪便中可以分离到致病性沙门氏菌。②营养不良的鉴别。羊只出现营养不良常发生于冬春枯草时节,病羊虽然也会出现消瘦和腹泻症状,然而病羊的肠道却没有羊副结核病(肠黏膜显著增厚且形成皱褶)的病理变化。③胃肠道寄生虫病的鉴别。该类寄生虫病通常能够在粪便中看到大量的虫卵,对病死羊剖检可见胃肠道有寄生虫,而且无羊副结核病的肠黏膜增厚并形成褶皱的变化。 6 综合防控措施 采用异烟肼治疗能够缓解病情,然而仍会大量排菌,故对于出现该病的患羊一般没有治疗价值。 (1)发病后及时采取扑灭措施。发现病羊和可疑羊应及时隔离饲养,经实验室检查确诊后及时宰杀处理。病死畜要进行焚烧或深埋,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彻底消除病原菌。对病羊污染的羊舍、羊栏、饲槽、用具以及运动场等要用石炭酸等消毒药剂进行严格消毒。粪便堆积经生物发酵处理后方可利用。对假定健康羊群,每年进行2次变态反应和粪便检查,连续2次检疫为阴性者方可视为健康羊群。 (2)及时淘汰病羊,净化羊群。对出现明显症状的病羊以及细菌检查呈阳性的羊应及时予以淘汰,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有条件的可采用集约化养殖方式,避免共用草场。坚持自繁自养,引进的种羊要做好隔离检疫工作,经细菌学检查或变态反应,阴性羊只才可混群饲养。定期采用副结核灭活苗进行免疫接种,增强羊群的免疫力,能够有效防控羊副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 |
上一篇:夏季常发羊蹄脓肿病的防治
下一篇: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