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30 点击: 次 来源:北农传媒 作者:邓建中 - 小 + 大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放线菌病是由多种放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以形成特异性的肉芽肿和慢性化灶为特征,以牛最多发,羊、猪、马和人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分布很广,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1、病原分析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动物放线菌病的病原体有伊氏放线菌、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等。牛放线菌和伊氏放线菌是引起牛和猪放线菌病的主要病原,这两种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不能运动,菌体呈细丝样分枝,在有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生长良好。林氏放线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本菌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存在,对日光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后能生存6d。但对青霉素和碘化物敏感,一般用的化学消毒剂均可达到消毒的目的。各种放线菌常寄生在动物口腔、咽部黏膜、扁桃体和皮肤上,也存在于被污染的饲料和土壤中。当皮肤或黏膜发生损伤,病菌可经破损部位侵入深部组织,引起感染发病。 中兽医学认为当家畜采食了被邪毒(放线菌)污染的水草,邪毒可随伤口侵入舌体或其他部位,此时邪毒繁衍,正邪相搏而化火,火旺烁津,煎熬成痰,痰心凝结而成疾。 2、主要发病症状 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木舌型和肿瘤型。 木舌型:牛一般发生此型。病初舌体肿胀,口流黏涎,采食、咀嚼困难。严重时舌胀满口,形如木条,水草难进,有时可见颌下和腮部硬肿,如果肿胀漫延至咽喉部,则会出现咳嗽或张口气喘,此时治疗就困难了。 肿瘤型:多发生于皮肤及骨组织的放线菌肿,一般属于肿瘤型。症见患部肿大,一般无热感,局部病变发展较慢,但有时发展较快,界限明显,肿胀部分开始尚有痛感,随后痛感消失,形似肿瘤。有的皮肤破口,流出脓汁,形成瘘管,且经久不愈。牛常发生于上、下颌,或乳房等部位,猪多在乳房上发生脓肿,马则多发精索硬肿或颌骨肿、项肿等。一般无身体变化,若肿胀漫延至咽喉,则影响呼吸和食欲,病情就严重了。 3、预防方法 本病主要是防止皮肤黏膜发生损伤,有伤口要及时处理。在本病常发地区,应避免在低湿地区放牧。舍饲动物饲喂前要将干草、谷糠等浸软后再饲喂,防止刺伤口腔黏膜。 4、治疗措施 本病的治疗应按辨证分型施治,宜以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中、西医治疗相结合。木舌型治则以内外兼治为原则。内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化淤、清痰软坚为原则,药用牙硝散加减:芒硝60~120g(后入)、黄连30~45 g、黄芩30~45 g、郁金30~45g、大黄30~45 g、栀子30~45 g、生地30~45 g、昆布30~45 g、海藻30~45 g、甘草25 g,水煎灌服。若肿胀漫延至咽喉者,加射干、山豆根等,以清利咽喉。外治:先放舌底血,排淤血,随即用明矾水冲洗,然后用加味“冰硼黄散”(硼砂30 g、冰片3 g、元明粉60 g、雄黄15 g,共研末)少许涂于舌上,每天3次;或用黄柏60 g、黄连12 g、白及15 g、白蔹15 g,共研末,开水调和,装入布袋,噙于口内。也可用醋浸透白布,包住木舌,以烧红的烙铁置于布上缓缓火烙,并不断加醋,直至舌体烙软,然后涂上加味“冰硼黄散”于舌面上。 肿瘤型以外治为主,内治可参阅上述木舌型处方原则进行加减使用。 外治可选用方一:白砒30 g、黄丹15 g、巴豆霜15 g、轻粉15 g,共研细末,用浆糊调匀,捏成枣核大小备用。视创口大小塞入数粒,若肿未破,可刺破塞入。方二:砒霜15 g、白矾60 g、硼砂30 g、雄黄30 g,共研细末,与黄蜡油混合,均匀涂在纱布条上,塞入创口内。 下面介绍几则草药验方,供参考选用。荔枝草240 g、明矾60 g、生地120 g,水煎灌服;针刺舌底出血,然后以木贼草煎水,洗患舌;黄连3 g、黄柏3 g、炉甘石3 g、枯矾3 g、寒水石3 g、朱砂1 g、冰片1 g,共研细末,取适量,吹于舌上,或调蜜涂于舌上;食盐适量,炒热,塞入创口内,若肿未破,可切开塞入,数日后,以消毒药液冲洗,然后用5%碘酊浸纱布条,塞入创口,隔2天更换1次,数次后脓尽,则涂碘配即可,直至消肿为止。 西药手术疗法:体外硬肿,可手术切开皮下脓肿,挤去脓汁,去除腐肉,用2%碘酊冲洗,以碘酊纱布条填充引流,每隔1~2 d更换1次。患部周围可用2%复方碘溶液分点注射。颌骨硬肿,可用手术将肿块凿开,排出脓液,配合碘剂治疗,再在患部周围分点注射青霉素、链霉素。 |
上一篇:肉牛三种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及治疗
下一篇:肉羊常见病的防治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