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2-08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作者:范钦磊,张衍海等 - 小 + 大
动物疫病监测是兽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动物疫病防控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无疫区建设、管理和维持动物疫病无疫状态的关键措施。科学开展监测工作,获取监测数据和信息,可为发现动物疫病,监视疫病流行趋势,验证动物卫生措施合理性,证明无疫病或无感染状态,建立公共卫生决策和评估动物卫生状况等兽医工作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 1 监测在无疫区建设中的作用 1.1 证明无疫 按照“防控实现无疫、监测证明无疫、监管维持无疫、应急恢复无疫”的总体要求,2008 年农业部发布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现场评审表》共涉及区域区划、疫病状况、基础体系、预防监测、检疫监管、应急管理等 6 部分内容,包括 96 项评审要素,其中 10 项关键项中与监测相关的占 4 项,分别是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发生规定动物疫病;在规定时间内无规定动物疫病病原感染,并有相应的监测记录;规定动物疫病监测范围、监测频率和样品数量符合要求;监测记录及结果真实、完整,检测结果按规定报告。科学开展监测是各无疫区建设、管理和维持的关键因素,其中监测样品数量、监测方式、检测技术、监测结果分析和处理等关系到是否能够证明区域的无疫状态。 1.2 提供早期预警参考 建立科学的动物疫病监测系统,获得可靠的监测数据,综合多种监测信息,可为早期预警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对开展动物疫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发现病因,追根溯源,“早快严小”控制重大动物疫情提供保障。 1.3 提供风险分析数据和信息 无疫区建设和评估,要求兽医机构定期组织风险分析工作,无论是无疫区的外源风险还是内源风险,如规定动物疫病的流行率、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监测情况、引入动物是否存在病原扩散可能、动物及动物产品加工过程是否存在病原扩散的可能等风险因素,均需要通过开展监测获取相关支持信息和数据。 1.4 探索流通监管新模式 目前,对进入无疫区的继续饲养用易感动物普遍采用产地检疫、指定通道进入和二次检疫的监管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以风险评估和相关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为前提的产地检疫制度,增加了产地检疫的技术含量,减少了主观因素对产地检疫结果判定的不利影响,使得产地检疫程序更加合理,判定更加科学,结果更加权威,能够进一步强化对输入无疫区易感动物的监管。 2 国际无疫区监测要求 2.1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动物卫生监测要求:动物卫生监测根据监测目的不同主要分为证明无疫或无感染的监测,确定动物疫病分布情况和发生状况的监测。证明无疫监测的抽样数量应满足统计学的相关要求,计算抽样数量需要考虑置信水平、预期流行率和诊断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因素,预期流行率的确定是基于当前或历史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状况。 2.2 巴西、哥伦比亚等国家 一是重视被动监测。强化对水泡性疫病的监测和确诊力度,对任何疑似病例均按照口蹄疫确诊患病动物处理。二是科学开展主动监测。主要是根据 OIE 的原则要求,开展两步法抽样监测,其中被采样单位的牛只为 6~24 月龄犊牛,按月龄分为 6~12、13~18、19~24 月龄 3 组,仅对牛抽样监测,不监测猪。进行两步法抽样监测时,设定的群间预期流行率为 1%,群内预期流行率为5%。三是强化对边界区域和高风险监测区的主动监测。清楚区域内输入车辆和易感动物的数量,对易感动物疑似畜群和动物开展检疫检测,对自然村的所有易感动物都要进行检疫,扑杀来源不清的易感动物。 3 国内无疫区监测要求 农业部自 2014 年以来,在《国家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计划》中逐步纳入了免疫无口蹄疫区监测计划、免疫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监测计划和广州从化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监测计划,要求已建成或申请评估的无疫区参照相关计划开展监测工作。 3.1 免疫无口蹄疫区和免疫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监测要求 每个无疫区每年至少主动监测两次,其中每次抽样数量为,海南省不少于 4 500 份,辽宁、吉林省和胶东半岛无疫不少于9 000份(包括保护区)。每个抽样点易感动物抽样数量不少于 30 头 / 只,不足 30 头 / 只的全采;对牛采样时,采样月龄为6~24 月龄。区域内有易感野生动物的,应对易感野生动物开展监测。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