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兽药园地 > 文章

中兽药保健防疫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时间:2018-12-14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按中兽医学理论,动物体以五脏为中心,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为五脏之表;五脏分别主管五体(脉、皮、肉、筋、骨)、五华(面、毛、唇、爪、发)、五官九窍(舌、鼻、口、目、耳及二阴);生五志(喜、忧、思、怒、恐),藏五神(神、魄、意、魂、志),化五液(汗、涕、泪、涎、唾);五脏所主管的器官、神志等与五脏一起分属于五行,并按照五行生克制化,乘侮胜复及五行互藏的规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而形成一个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以及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密切联系,其中某一脏或某一器官有病必然殃及其余四脏以及全身。由于五行系统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关系是一种相互交错的网,因此,五脏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也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五脏可以被看着一个整体,而其中的每一脏都具有五脏的部分功能,也可看着是五脏的缩影和统一体,这就是所谓的“五脏互藏”之意。故《景岳全书·真脏脉》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不仅动物体的脏、腑、器、官、神、志按五行规律相互联系,一年四季,风雨寒凉,花草树木等时间万物均如此,因此,利用不同五行属性的药物,结合动物所处的季节与环境的五行属性,对不同五行属性的脏腑的生理机能或状态进行调整,使之功能恢复并保持平衡的,动物即可以恢复或保持健康。

调整脏腑,就是指在治疗脏腑病变时,既要考虑一脏一腑之阴阳气血调整,更要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之重新恢复平衡状态,基本原则如下:

1)根据脏腑病理变化,调整脏腑的阴阳气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如,肝病病理特点为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故治疗肝病重在调气、补血、和血,结合病因予以清肝、滋肝、镇肝等。

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进行调整。如脾喜燥恶湿,脾气主升,以升为顺;胃喜润恶燥,胃气主降,以降为和。故治脾常宜甘温之剂以助其升运,而慎用阴寒之晶以免助湿伤阳。治胃常用甘寒之剂以通降,而慎用温燥之品以免伤其阴。

3)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或抑强或扶弱,或二者兼施而分清主次;亦可将“补母泻子”与“抑强扶弱”结合起来,调整病脏及前后二脏三者间的关系。

4)根据五脏互藏理论,分清主从之别,对主要脏器进行调整。就呼吸功能而言,五脏均参与呼吸的调节,其中尤以肺脾肾为要。所以,呼吸功能失调,常重在调治肺脾肾三脏。

5)根据脏腑相合关系调节:或脏病治腑,或腑病治脏,或脏腑同治。实则泻腑,虚则补脏。

随着四时气候的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的变化规律,生物出现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变化。动物体(人体)与万物一样,也会适应四时阴阳而变化。《灵枢》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意思是春夏时节,动物体(人体)腠理较稀松,易于发泄多汗,以维持体内的生理平衡。秋冬时节,腠理致密少汗而多尿,以适应气候寒凉的变化。这种随四季而变的规律不仅存在于生理方面,疾病的发生亦是如此。《素问》载:“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换着当前的疾病情况而言就是说:春季多发上呼吸道疾病;夏季中期多发胸腔部位疾病;从小暑到立秋期间,易发生受凉腹泻疾病;秋季是瘟疫高发期;冬天发生的疾病往往跟肢体有关。

根据以上原理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中医真谛,动物保健防疫,理应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给动物投喂不同的药品,调养五脏神志,以顺应四时节气,防治疾病,促进健康与生产。按照中医理论,春天万物复苏,适合“升补”;夏天在天为热,适合“清补”;秋天,在天为燥(长夏则湿重),适合“平补”;冬天在天为寒,适合“滋补”。在按此原则进补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选择适合当时情况的药或膳进行调理和滋补。明代著名大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然而,道家养生原则认为四季补益应该分为两种情况:五脏之气在四季中当旺而旺的时候,春天,肝旺则养脾;夏天,心旺则养肺;秋天,肺旺则养肝;冬天,肾旺则养心;四季,脾旺则养肾;当五脏之气在四季中当旺而不旺时,就应该春补肝,夏补心,秋补肺,冬补肾,四季补脾;《修真密录》认为,前一种情况应“春无食酸,夏无食苦,四时各减时味者,谓气壮也;减其味,以杀盛气”;后一种情况应“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注云:多其时味,以养其气也”。道家养生原则还认为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华阳真人说:“及春夏养阳,以真气随天大运,在肝与心,肝与心,气升之所;秋冬养阴,以真气随天大运,在肺与肾,肺肾者,液降之所。”关于养阴养阳,《黄帝内经·素问》中亦有所载:“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说,春夏季节宜适温补阳气,秋冬季节应滋补阴液。

以上所述为一年四季的补益原则,至于补益所用的材料,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风土记》里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其中蓼、蒿等野菜现已较少食用,而葱、蒜、韭均是养阳的佳蔬良药。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春季饮食调养宜多食甜,多吃菜,少食酸。

上一篇:强力霉素的药理副作用与应用

下一篇:“止痢散”防治猪冬痢疾的疗效试验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