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综合篇 > 文章

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时间:2017-07-1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一 我区农牧业资源概况
      我区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其主要特征:
      一是人少地多。现有耕地1.1亿亩,全区人均4.6亩,居全国之首。
      二是光热资源丰富。自治区光照充足。一年中4—9月份作物生长期间辐射量占全年总辐射量的65%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600—3400小时,10℃以上有效积温达2000—3000℃。农业区无霜期100—165天,相当多的地区夏收作物尚有较多的剩余积温,可以开展间、套、复种。昼夜温差较大,非常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
      三是雨热同期。年降雨量200—450毫米,由东北至西南递减,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旺季的6—8月,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09亿立方米(不含黄河过境水),其中地表水371亿立方米,地下水13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2217立方米; 目前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不到总资源的10%。
      四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轻。自治区工业开发晚,农村地广人稀,栽培作物绝大部分远离大中城市和工业区,大气和水源极少污染;由于气候干旱寒冷,农作物病虫害较轻,许多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用或较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有利于生产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
      五是自然灾害频繁。由于降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区2/3左右的地表水集中在耕地仅占全区1/5左右的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全区70%的耕地属雨养农业,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干旱成为我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个别年份和地区洪涝、冰雹、霜冻、风沙及沙尘暴等灾害时有发生,农作物病虫也随气候变化时常发生危害。
      我区有丰富的水面资源可供开发渔业生产。除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等6大水系和数十条内流河外,还有成百上千的湖泊、水库、泡淖、池塘,呼伦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之一。全区总水面达1400多万亩,在全国列第8位。可利用水面930多万亩,约占全国可利用水面的11%,与千湖之省湖北省相近。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类型各异,蕴藏着极其丰富、各具地域特色的名优稀农产品生产潜力,有着强劲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广袤的城乡地区空气、水质、土壤基本上保持着良好的洁净水平,是全国乃至世界发展绿色产业少有的一方“净土”,具有开发生产安全、营养、卫生的绿色食品的巨大潜力。
      二、我区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1、农业基础薄弱和粗放经营并存。全区耕地中70%左右为旱地,2800万亩旱坡地只有800万亩改造成梯田;有效灌溉面积不到3成,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而且有1300多万亩水浇地是仅能解决抗旱坐水种的“一水地”,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特别是抗旱能力很弱。农村劳均耕种近40亩地,多数地区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
      2、农田水利、交通道路等建设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配套设施不完善。已有的水利设施毁坏严重,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从根本上得以扭转。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道路不畅,部分地方仍存在农产品调运困难的问题。农产品储藏条件差,特别是马铃薯的贮藏方法单一,不仅设施较为简陋,而且贮藏能力有限,给反季节销售带来了困难。
      3、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结合不紧密,优质专用、绿色以及地区特色还没有显现出来,形成规模和优势。近年来各地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虽然从总体上看,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从结构比例上看,还没有摆脱以粮食为主的格局,结构调整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地区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各级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看,都将发展奶牛放在了重要位置,但在对奶牛的配套服务上相对滞后,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牛价的提高,养牛农牧户的风险也同时增大。
      4、产品的优势发挥不充分。在我区除了几个较成功的龙头企业外,相当部分的农产品还停留在“有优无势,有质无量,有品无牌”的水平上。区位优势和商品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致使农产品廉价外销的多,内部加工增值的少。再者部分企业生产设施陈旧,产品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还未形成一定气候,从而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竟争能力。
      5、特色产品的开发不够。由于目前我区的结构调整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能进入“无竟争”领域的特色种植少,形不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市场优势。小而全,小而散的种植模式依然存在。
      6、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下。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牧区教育欠账较多,导致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加之农牧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致使我区农牧业科技含量较低。
      7、生态建设质量不高、管护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倾向有所抬头。各级在执行中央及自治区政策上有一定偏差,重建设,轻管理,在退耕还林还草资金、粮食的发放上还存在问题,有的不及时,有的不足额,苗木品种单一,农民选择余地不大。
      8、一些地区农民隐性负担和乡村负债过重并存。表面看农民负担均不超过5%,一些地方的村提留、乡统筹实际上已超过了农民人均收入的5%,乱集资、乱摊派、两工管理混乱、高息贷款以及无休止的达标升级活动等现象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已成为农民负担减而不轻的根本原因。农民隐性负担过重,导致了收入增长缓慢,生产投入不足。据近年我厅对9个旗县的10个乡镇8个村抽查结果表明,乡均负债100万元,村均负债30.5万元,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上一篇:韩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三新关系

下一篇:坚持资源化利用 实现绿色化发展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