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大肠杆菌病又称羔羊白痢,是一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败血型和下痢型两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给养羊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羔羊大肠杆菌病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有效防治措施,以供参阅。 1 流行特点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有荚膜、有鞭毛;该菌对外界不良因素无较强抵抗力,一般常用消毒药剂能够将其灭活。本病多发于7日龄内的羔羊,尤以2~4日龄发病严重,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本病多发生于冬春舍饲时期,放牧季节不易暴发;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在气候骤变、圈舍潮湿、饲养环境卫生条件差、羊只营养不良等条件下,可促发本病的发生。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短则数小时,长则1~2 d。临床分为2种类型:败血型和肠炎型,以下分述之: 2.1 败血型 常见于2~6周龄羔羊发病,病畜体温升高达42 ℃,食欲下降,精神颓废,结膜潮红充血,虚脱,伴有神经症状,四肢僵硬、头弯向一侧、磨牙、运动失调;个别病羊关节肿胀,触摸有疼痛感;多于4~12 h内死亡。 2.2 肠炎型 常见于2~8日龄新生羔羊发病,病畜初期体温升高可达41 ℃,继而产生腹泻,粪便混有血液或气泡呈灰色半液体状;病羊腹痛、不能站立,虚弱,脱水严重,多于24~36 h死亡。 3 病理变化 败血型病死羊剖检可见心包腔、腹腔和胸腔有大量混有纤维素样物积液,腹水增多且伴有恶臭味;腕关节、肘关节等关节肿大,内滑液浑浊,关节囊内有纤维素脓性渗出物;大脑沟内有大量脓性渗出物;脑膜充血、点状出血。肠炎型病死羊剖检可见急性胃肠炎变化,肠黏膜水肿、充血并散状分布出血点;肠内有半液状内容物呈黄灰色;胃内乳凝块发酵;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显著;肺淤血并伴有炎症病变。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形态观察 采取病死羔羊的心包液、胸腔积液和肝、淋巴结等制成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能够观察到两端钝圆、无芽孢,呈短杆状、单个散在分布的革兰氏阴性菌。 4.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无菌采集病死羔羊的心包液、肝脏和淋巴结等分别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和鲜血琼脂平板,于37 ℃培养24~48 h后分别可见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圆形红色菌落和灰白色菌落。 对分离培养出的疑似菌落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无芽孢,呈短杆状、单个散在分布的革兰氏阴性菌;进一步进行药敏试验,可为临床用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结合细菌形态观察、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等实验室检查,可确诊为羔羊大肠杆菌病。 5 治疗方案 鉴于羔羊大肠杆菌病发病急、病程短,临床中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迅速隔离治疗,以降低经济损失。使用土霉素,每天按10~20 mg/(kg•bw)分2次肌肉注射;或使用呋喃唑酮,每天按5~10 mg/(kg•bw)分2次内服,新生羔可加胃蛋白酶0.2~0.3 g;病羔羊脱水严重,则需采用5%葡萄糖盐水20~100 mL进行静脉注射,同时为防止自体酸中毒,可静脉注射少量碳酸氢钠溶液;为改善羊肠道功能,饲料中可添加益生菌制剂。未发病羊群要紧急接种羊大肠杆菌灭活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