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螨病俗称疥癣病、癞病,是由疥螨科、疥螨属的疥螨寄生于山羊皮肤内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寄生虫病。本病主要通过病羊与健康羊的直接接触感染,其次是通过被螨及其卵污染的圈舍、垫草和饲养用具间接接触而引起的感染。本病多发生于秋末、冬季和春初,羊舍阴暗、潮湿、环境卫生差及山羊营养不良等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和传播。特别是阴雨天气,该病蔓延最快。山羊螨病以剧痒、脱毛、湿疹性皮炎和接触性感染为特征。此病是慢性病,对山羊的生长发育潜在的影响很大,造成严重的隐性经济损失,妨碍了养羊业的繁荣与发展。笔者就近几年对山羊螨病的诊治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1、临床症状 患病羊初期,因虫体小刺、刚毛和分泌的毒素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剧痒,可见患病羊不断在饲槽、墙壁、围栏等处搔痒。主要发生在耳壳内面、嘴唇四周、眼圈、鼻背、乳房及阴囊等皮肤薄嫩、毛稀处。耳壳内面及其边缘因螨虫侵害,出现小到针尖大到米粒的丘疹和结节,而后形成不规则的小秃斑,表面覆盖灰白色的鳞屑。乳房和阴囊出现裂口和化脓,形成浅黄色脂油状痂皮,皮肤肥厚变硬,形成皲裂。发病后,患病羊因终日啃咬和摩擦患部,表现烦躁不安,影响正常的采食和休息,日渐消瘦,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呈现贫血症状和高度营养障碍,最终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2、实验室检查 选择患部于健康皮肤交界处,先把被毛剪去,用消毒过的手术刀片刮取表皮,刀片与皮肤表面垂直,以微见血为止。将刮取的皮屑收集于培养皿中,置于阳光下或在酒精灯上加热至37~40 ℃后,放置于黑纸或黑布上,用放大镜观察,可见移动的虫体。另将刮取的皮屑浸入有5~10%氢氧化钠的试管中,经过1~2 h使皮屑软化溶解,用吸管吸取沉淀物,置于载玻片上,盖上载玻片,放至显微镜下也可观察到虫体。 3、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发病季节、阴暗潮湿和临床表现剧痒与皮肤炎症,可初步诊断为山羊螨病。并根据在实验室检查中发现移动的虫体,即可确诊为山羊螨病。 4、治疗 1)将患病羊挑选出来并隔离到已用5%的烧碱溶液消毒过的羊舍,剪除患部周围被毛,彻底清洗并除去痂皮及污物,用双甲脒乳油1 mL兑水200 mL涂抹患处,特别是对患病羊耳内深处要擦拭,以杀灭耳内的螨虫。连续用药5 d。 2)对严重感染的患病羊用伊维菌素按0.02 mL/(kg·bw)的用量,颈部皮下注射。每隔7 d注射1次,连用2~3次。 3)将羊群集中到羊舍,在午时温度较高时进行,用双甲脒乳油1 mL兑水1 L,将羊全身喷淋,以全身湿透滴水为度,喷淋结束应及时转移至干燥通风处,以防羊群感冒。并用兑好的药液喷洒羊舍的门、围栏、饲槽、墙壁和用具,清除羊粪,堆垛发酵以杀灭螨虫及卵。 5、体会 5.1加强饲养管理 羊场场址应该选择在地势高燥、通风向阳的地方。建造高床漏缝羊舍,保持羊舍通风干燥,光线充足,经常清扫羊舍,及时清除羊粪。遵循适宜的饲养密度,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健全消毒制度,坚持定期进行全面消毒,采用科学的饲养技术,增强羊体的抵抗力,禁止散放其他畜禽、狗、猫进入羊舍,做好灭鼠工作。 5.2定期做好驱虫工作 每年春秋时期,对羊群逐只用伊维菌素(按0.02 mL/(kg·bw))颈部皮下注射驱除体内与体表的寄生虫。每月在温暖晴朗天气,羊群用双甲脒乳油兑水(按1:1000),喷雾驱除螨虫,并对羊舍、饲槽及环境进行喷洒消毒。 5.3严格检疫 不从疫区引进山羊,若引进种羊时,应该进行严格的临床检查,并隔离观察1个月后,确定无螨病方可混群。严禁携带螨虫病的羊只入场。 5.4勤于观察 在羊群中发现患病羊及时隔离治疗。并对被污染的羊舍和饲养用具用双甲脒乳油兑水(按1:1000)处理。 5.5科学养殖模式 为适应当前畜禽产品消费趋势所倡导的生态养殖模式,更应注重提升科学养殖技术,改变单一、粗放、简陋的饲养方式,推广精细化的生态养殖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