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初生羔羊以剧烈腹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绵羔羊,特别是2~5日龄的羔羊发病最多,常使羔羊大批死亡。 1、病因 一是厌气性羔羊痢疾,病原是产气荚膜梭菌,其中主要是B型产气荚膜梭菌,有时C型和D型也可引起发病。另一类是非厌气性羔羊痢疾,主要病原是大肠杆菌,其次是沙门氏杆菌,肠球菌也可能起一定的致病作用。这些细菌都是平时就存在于动物消化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只是在羊体抵抗力降低,细菌毒力相对增强的情况下才引起发病。 促发的诱因分析:(1)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2)气候寒冷,特别是大风过后,羔羊受寒;(3)母羊乳汁不足,或喂乳不当,羔羊饥饿不均;4)牧场或圈舍脏污,羊体不清洁;(5)接羔育羔时的清洁卫生条件不良或产羔母羊过度集中,使本病易于传播流行。 病羔的排泄物中常有大量病原菌,这些病原菌长期存在于草原、羊圈、饲料、饮水或羊体及乳房等。自然传染多经消化道,也可以经脐带或伤口传染。凡是促使羔羊身体抵抗力减弱的各种因素,如气侯骤变、喂奶间隔时间过长、羊舍不清洁及护羔工作不良等都可导致疾病的大流行。 2、临床症状 突然发病,瘸羊精神萎顿,不愿哺乳和行走,呆立于一隅或卧地不起。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此时,体温稍高。不久,即开始下痢,粪便稀薄如水,恶臭,呈黄色、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排泄次数增多,尾部及两后肢上后面占污多量粪便、泥土或草节等。后期常有血便。病羊弓背卷腹,头常回顾腹部。如后期粪便变为绿色或黄绿色并粘稠时,则表示病势减轻,具有恢复的可能。有的病羔腹胀而无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有神经症状,四肢瘫痪,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四蹄乱蹬,头向后仰,呻吟,口吐白沫,体温降至常温以下,最后昏迷而死。 7日龄以内羔羊如发生下痢,很快死亡,并迅速蔓延全群时,可怀疑为本病。如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验。 B型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所引起的羔羊痢疾,主要特征是多数排血便,内含气泡,腹痛,肠道有出血性炎症或溃疡。D型产气荚膜梭菌所引起的羔羊痢疾,很少有血便,下痢也不严重,有的不见下痢即死亡;肠道大多数无显著病变,部分病例有出血性炎症,但无溃疡;最重要的特征是心包积液量多,色淡黄,取出经5~6 min即凝固。 由沙门氏杆菌所引起的羔羊痢疾,剖检时可见卡他性和出血性肠炎,有时伴发不规则的溃疡。由尸体心血、肝、脾和脑都可分离到沙门氏杆菌。 由大肠杆菌及肠球菌引起的羔羊痢疾,肠内容物中没有可能使实验动物致死的毒素,用产气荚膜梭菌免疫血清预防无效,而用大肠杆菌及肠球菌免疫血清则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如作菌检,可以临死或刚死的羔羊采取病料,由此培养出纯粹菌株才有诊断意义。剖检:主要变化是急性肠炎,炎症波及整个肠管,小肠病变最为严重,并可发现溃疡及坏死灶,肠内有多量气体并染有血液。第4胃黏膜和黏膜下层出血和水肿。病期越长,病变越为显著。急性死亡的羔羊,则无明显的肠道病变。 3、防治方法 在冬季对孕羊要适当地补充饲料。在母羊产羔前,必须彻底扫除和消毒羊舍,对污染的牧场,应进行犁翻土地,休闲1年后再使用。发病后,立即进行隔离,并及时进行治疗。但在治疗的同时,必须注意改善饲养管理及加强卫生管理工作。否则,采用任何有效的药物治疗,也将无效。 3.1 本病常在地区每年秋季可注射单一或羊五联菌苗(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及黑疫),产前2~3周再接种1次。羊六联菌苗(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及大肠杆菌病)对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羔羊痢疾也有预防作用。 3.2 西药可用:博落回注射每次每kg体重0.05~0.1 ml或口服0.1 ml/kg体重,一般一针即刻,好转后再加固一针,疗效更好。利用下述中药治疗,效果也较好:①加味乌梅汤:乌梅去核、黄连、黄芩、郁金、炙甘草、猪苓各10 g、泽泻13 g、诃子肉、焦山楂各15 g、建曲20 g、干柿饼1个切细,制为饮片,加球400 ml,煎汤至150 ml,去渣,加红糖50 g为引,每只羔羊每次内服30 ml。若拉稀不止,再服1~2次。②除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外,尚可进行对症治疗。如特别衰弱时,可按时注射强心剂;不吃奶时,可投服健胃剂等。 4、小结 2~3日龄的羔羊,发生本病最多,4~5日龄的较少,7日龄以上的很少发生,出生后12 h左右也有发病的。本病的发生于气候寒冷、变化剧烈的季节,在刮大风、下大雪之后,流行更为严重。一般在农历立春前发病骤增,死亡率也高。纯种羔羊的易感性较杂种羔羊为高。从杂种羔羊来看,杂交代数愈高,发病及死亡率也愈高。产房温度在3℃以下,相对温度超过90%时,发病较多。接羔的护理工作良好,发病率低,病程良好,而且容易治愈;护理工作差,发病率显著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