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奶牛养殖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向低消耗、循环利用的节约型生态奶业转变的必然过程。 秸秆–牛–粪–沼气–农产品 用作物秸秆喂养牛,产生的粪便可作为沼气的原料。作物秸秆在沼气池发酵后,热能利用率可达60%,97%的营养物质可保存在沼液、沼渣中,将其施入农田后氮、林、钾的利用率可达95%,因此,经发酵处理的粪便养分归还率很高。其沼气能源可以用于居民生活,沼渣和沼液可以满足耕地肥料需要,增强土壤肥力。这种资源利用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还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饲料–牛–粪–蚯蚓—培养基--农作物、禽 饲料经奶牛食用后消化,产生的粪污可以用于蚯蚓堆肥,蚯蚓粪中富含23中氨基酸,各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蛋白质的含量更是达到了6.6%~22.5%。蚯蚓粪具有良好的持久肥力、通气性、排水性和保水性特性,使土壤不会出现板结的现象,还可促进蔬菜干物质的积累,进而提高果实产量。另外,蚯蚓还可作为禽类的食物来源。收集的粪污经干湿分离及其它相关工艺可以制作培养基,种植农作物。例如,贝兰德生态牧场将特殊处理后的粪污制成培养基,种植大片菌菇,增加了企业的业务收入。 牧草–牛–粪–沼气–沼渣–牧草 牧草作为奶牛的主要食材之一经奶牛食用后,产生的粪便可以用于发酵沼气,产生清洁能源。剩余的沼渣经过特殊处理可作为牧草的优质有机肥料。“种草养牛”是一种良性循环,其效益是种植粮食的2倍以上,奶牛产奶量也随之升高。这种以沼气为节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不仅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又促进了牧草生长,牧草的增产又反过来作为奶牛的主要食物来源。既有效的实现了资源的调配,又促进了奶牛养殖业的循环发展。 3、加强粪污处理的技术指导 随着河北省规模化养殖场不断增加,单个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粪污处理方式的单一性成为影响奶牛养殖场及周边环境质量的重要隐患。因此,政府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同规模养殖场,建立不同的粪污处理与施用规范,科学选择粪污利用和处理技术方式。不盲目选用不切实际、不科学的处理方法,通过实验手段,分析当地不同规模养殖场适用的粪污处理方式,并设计相应的施用规范。同时,严格粪污管理制度,建立养殖户与种植户联结机制,切实有效地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做好粪污及沼液处理监督、鼓励工作,使积极治污、绿色发展成为奶牛养殖主体的自觉性行为。 4、加强宣传力度 奶牛粪污处理、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奶牛养殖主体主动进行粪污处理意识普遍偏低,加上较大的成本投入,粪污治理效果明显低下。因此,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将粪污治理纳入环保公益行业,进一步从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等方面充分调动养殖主体的积极性,营造环保、有机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环境。并采用多元化扶持方式对不同规模的奶牛养殖场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一方面,强化治污项目的监督管理,把相关治污项目组合起来,整合经费,统一规划、建设。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粪污处理新设备、新工艺研发的支持力度,以开发出投入少、效率高、效果好的适用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