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0-24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河北省动物疫控中心 - 小 + 大
C、简答题 1、试述病毒的血凝现象及其在诊断上的重要意义? 答:病毒的血凝现象:许多的病毒表面有血凝素,能与鸡、豚鼠的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简称病毒的血凝现象。当加入与病毒相特异的抗体时,则抑制了病毒凝集红细胞的特性。例如:用于诊断鸡的ND、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 2、活苗与灭活苗的优缺点? 答:活苗优点:使用剂量小,免疫产生快。缺点:毒力返强,冷冻保存。 灭活苗优点:方便安全,容易保存。缺点:免疫期短,使用剂量大。 3、简述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答:(1)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消毒剂浓度越大,作用的时间越长,杀菌效果就越好。但应注意例外,酒精在70-75%时杀菌的效果最强,而其浓度过高,会使菌体表面的蛋白迅速凝固,使酒精无法渗入菌体内部发挥作用。 (2)温度和酸碱度:通常温度升高,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也增强。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也与酸碱度有关。不同消毒剂有不同的最适酸碱度,如酚类消毒剂在酸性环境中的效果比较好。另外,细菌在适宜的酸碱度抵抗力较强,如果偏离其最适的酸碱度,细菌就很容易被杀死。 (3)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细菌的数量越大,所需的消毒剂浓度就越高,作用时间就越长。所以应根据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来选择消毒剂的种类和浓度。 (4)环境中的有机物和其他拮抗物的影响:不同的化学消毒剂有其各自的拮抗物质。细菌也经常与血液、痰液和脓液等有机物混合在一起。这些混杂物可和消毒剂结合,从而影响化学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4、简述血清学实验的影响因素。 答:(1)电解质:常用生理盐水,促进可见现象的发生。 (2)温度:适宜的温度可增加抗原、抗体活性及相互接触的机会。 (3)pH:pH=6-8较合适;pH=5-5.5,非特异性沉淀;pH=2-3,解离。 (4)振荡:振荡加速反应;但过速可解离。 (5)杂质:蛋白质、脂质、糖类杂质时,抑制反应进行或引起非特异性反应。故试验设立对照。 5、抗原性质有哪些? 答:抗原的性质:包括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反应原性:指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的特性。 6、病毒的培养方法有几种,各自特点。 答:(1)动物接种:病毒经注射、口服等途径进入易感动物的体内后可大量增殖,并使动物产生特定的反应。优点:操作方面易行。 缺点:受机体免疫力的影响,常需要用无菌动物。运用:分离、增殖病毒,疫苗效力试验,疫苗和抗血清的生产。 (2)鸡胚培养: 一般用9-12日龄的鸡胚,分别接种于卵黄囊内,羊膜腔,尿囊腔等部位。病毒生长的标志为鸡胚死亡、畸型和出血。用于病毒分离与疫苗生产。 (3)组织培养:在离体活细胞上培养病毒的方法 1)组织块培养:取组织片(如一段胎儿气管或一小块鼻黏膜)进行培养。 2)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细胞后,大多数引起细胞病变,称为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表现为细胞变形,胞浆内出现颗粒化,核浓缩、核裂解等。 7、免疫程序应当包括那些要素,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 答:免疫程序要素:疫苗接种的间隔时间,次数,接种方法,剂量等,动物品种、年龄,疫苗种类。 依据:(1)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及其规律。 (2)根据畜禽的种类、用途、饲养管理条件、畜禽及其产品上市的旺季。 (3)母源抗体的水平。 (4)疫苗的种类、性质、免疫途径及免疫期。 8、巴氏消毒法的内容? 答:利用高温杀死物品中的病原菌或一般杂菌,同时又不致严重损害食品质量。加温61-63℃加热30min,或71-72℃加热15-30s,然后迅速冷却到10℃左右,可将其中的非芽孢病原菌杀死。常用于葡萄酒、啤酒及牛奶等食品的消毒。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