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畜禽生产的环境因素 畜禽生存、生产的环境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畜禽环境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即自然资源)减少人工环境的投入,节约成本。通过人工控制环境、人工管理环境和人工改变环境,实现动物与环境的协调,保证动物遗传潜力的发挥。满足动物充分发挥遗传潜力的环境有3个方面,即温度湿度环境、空气环境、饲养管理环境。 2.1 温度湿度环境 从事动物生产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养殖场选址,棚舍建设的时候,一定选择避风、向阳、排水良好、地势平缓、远离工厂、远离矿区、远离城区、远离村寨、远离道路主干、附近有清洁水源、远离农作物种植的地方。 2.1.1 温度:气温不但有季节性变化,还有昼夜变化。高温使动物体热不易散发,体内积聚的体热使体温上升.以致发生热射病。动物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为了降低热的产生而不愿运动,食欲降低。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饲料的利用能力减退,淀粉酶及蛋白质形成受到阻碍.消化道酶的产生及酶的杀菌作用减弱.降低了胃肠道黏膜的抵抗力.易发生消化道的疾病,影响动物的健康和生产力。气温降低的时候,动物为了保持体温、减少体热发散.皮肤血管收缩,引起皮肤降温而贫血。血液循环失调,容易使动物发病;鼻黏膜受寒流刺激,溶菌酶的能力减弱,降低对细菌抵抗力,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 2.1.2 湿度:空气中含水份的多少叫湿度。动物棚舍水汽来源:动物体表蒸发、呼气、地面蒸发、粪便中水汽、饮水等。(1)棚舍高湿度对动物的影响:高湿度低温时,热的需量大,动物受冷侵袭;高湿度高时,热的发散受阻,使热滞留,新陈代谢受制约;在常温下,空气中的高湿度与棚舍中潮湿综合作用,对动物的正常生长影响很大。潮湿使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潮湿利致病微生物繁殖.常使动物受传染病的侵害;(2)棚舍低湿度对动物的影响:棚舍中湿度过低,厩舍空气干燥使皮肤表面黏膜变干,角部和蹄龟裂,动物发生渴的感觉和便秘。育雏初期,湿度不够,雏禽呼吸道干燥,呼吸困难;(3)除湿的简易方法:随时清扫粪尿及污水.减少洗刷地面、动物体表次数.保持厩舍清洁干燥;防止棚舍漏迸雨水:在保持稳定温度时开窗排湿气;降低动物饲养密度;应用吸湿物品,如草木灰、干土、藁草、干秸秆、煤渣、石灰、干燥锯木屑。 2.1.3 光照:光的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人的肉眼能看见的,称可见光。辐射的总类有: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11红外线:但红外线照射到动物体上,红外线能量在被照射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转为热,皮温得到增加,血管扩张.皮肤潮红,局部循环加强,促进组织新陈代谢及细胞增生,具有消炎镇痛作用。红外线副作用:红外线过强照射.大量的血液流向体表,使内脏血液量减少,胃肠道对传染病抵抗力下降;红外线中的红光穿透颅骨,引起“日射病”(俗称“中暑”;(2)紫外线:紫外线一是具有杀菌作用.细菌吸收紫外线后,紫外线可使细菌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破坏细菌的正常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足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细菌蛋白质凝固而死亡。二是可促进维生素D形成,在紫外线的照射作用下.动物皮肤中的7一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促进肠道吸收Ca和P。但紫外线也有一定副作用,如在紫外线作用下皮肤被毛颜色变深:紫外线对眼睛过度照射.引起眼结膜炎和眼角膜炎。 2.2 空气环境 2.2.1 大气卫生: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生活在大气中,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都受着大气的各种物理变化的影响。空气不仅是动物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且空气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时,会改变动物的生理活动,影响动物健康、生产力、繁殖力。新鲜的空气能促进消化与新陈代射。污浊的空气降低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生产力与繁殖力,有时空气中混杂病原微生物.还易引发动物发病。 2.2.2 畜舍卫生:动物棚舍中有害气体有氨、硫化氢、二氧化碳。(1)氨: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体。在动物棚舍中.氨主要来自动物的排泄物、饲料残渣、垫草。氨的危害作用:一是破坏动物呼吸道和眼结膜;二是低浓度氨使动物体质变弱、抗病力下降、影响生产.高浓度氨直接使动物中毒性肝病,心肌损伤等;(2)硫化氢: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比空气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动物棚舍中硫化氢来源于含硫有机物的分解。硫化氢的危害一是对黏膜系统产生强烈的刺激,引起眼结膜炎、鼻炎、气管炎等;二是低浓度硫化氢使动物体质变弱、抗病力下降,影响生产,高浓度硫化氢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引起窒息至死亡(3)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无色、无臭略带酸味的气体。在动物棚舍中,二氧化碳来源于动物的呼吸。二氧化碳本身无毒,它的危害主要是造成缺氧,引起慢性毒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