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及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已成为衡量现代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咸阳是农业大市,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咸阳市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大力调整畜牧产业结构,提高畜牧科技发展水平,畜牧业已成为咸阳市农业科技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 咸阳市畜牧业科技产业优势和发展现状 咸阳市地处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交通发达,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咸阳市自然资源丰富,农耕历史悠久,奶牛、生猪、山羊、肉蛋鸡等在全市有广泛的养殖基础,配套农业也较为发达。近年来,政府对规模化养殖进行良性引导并出台各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使咸阳市的畜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咸阳市由传统的农业大市一跃成为畜牧强市,畜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咸阳市畜牧业发展紧紧围绕“十二五”专项规划——优质畜牧业科技发展政策为中心,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着力实施“畜牧富民”工程以发展现代畜牧业,狠抓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统筹兼顾公共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发展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同时使畜牧产业围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初步探索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畜牧业发展新路子,有效促进了全市县域特色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011年咸阳市被列为陕西省500万头PIC商品肉猪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主要建设基地。据统计,全市2011年肉类总产量为19.3万t,比2010年增长10.8%,其中猪肉产量14.5万t,增长7.9%;禽蛋产量10.4万t,同比增长8.9%;年末猪、羊和家禽存栏分别为192.4万头、111.8万只和1056万只,同比增长分别为5.8%、4.6%和10.3%;2012年上半年受市场的影响,咸阳市主要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畜禽存栏总量渐升,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2年上半年畜牧业产值增加22.9亿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了6.3%。全市肉、蛋、奶类总产量分别为7.4万t、4.1万t和40.7万t,同比分别增长11.2%、16.6%和19.1%。生猪存栏163.6万头,同比增长28.5%;生猪出栏82.9万头,同比增长8.4%。以上数据表明,畜牧业已成为咸阳市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咸阳市畜牧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高技能畜牧人才严重不足 在畜牧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才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市目前乡镇畜牧兽医站从业技术人员大约2230人,按最低编制尚缺近1/4。前两年,长武、彬县、旬邑等县区为了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技术力量,在本县域内公开招聘一批中职以上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而各县最终都未完成招聘任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涉农专业毕业生人数太少,不能满足招聘需要。而在岗的农业技术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有不少单位出现科技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农口单位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上升。 尽管近几年国家与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与队伍建设工作,加大了农民技术培训的开展,但是仍然满足不了迅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一些基层的畜牧兽医工作者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培训,加之基础设施差,基本是“看病凭眼断,用药靠经验”,知识严重老化,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能力。 2.2科研与推广不力 虽然我国一直很重视畜牧兽医科研工作,但咸阳市畜牧科研与行业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第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较多,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依赖进口;第二,科技成果转化意识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推广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使得许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的利用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与畜牧业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第三,畜牧业生产人员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困难,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3疾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 随着咸阳市生猪养殖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及经营规模扩大,畜禽及其产品流通渠道增多,为疫病传染、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对外贸易。由于生产环境、饲料搭配、养殖技术、防疫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牛、羊、猪、鸡疫病预防、治疗难度大,加之流通速度快、监管不力与利益驱使等因素,疾病风险依然大于市场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