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迅速崛起,在京津冀畜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资源利用率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等问题逐渐显现,探索京津冀一体化畜牧业发展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 京津冀畜牧业发展现状 1.1 京津冀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10年来,京津冀畜牧业发展迅猛,北京畜牧业产值从1999年的81.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36.1亿元,天津从1999年的39.0亿元增加到2009 年的83.6亿元,河北省从1999年的582.9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 1350.10 亿元。2009 年,北京,天津,河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为315.0 亿元、281.7 亿元、3640.9亿元。2009年,北京,天津,河北畜牧业产值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 43.2%、29.68%、37.08%。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农业发达国家畜牧业总产值所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如美国 52%,法国54%,澳大利亚56%,英国60%,荷兰、瑞典70%左右,丹麦、新西兰更是高达80%以上。京津冀畜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 草食家畜比例偏低,肉牛业发展迟缓,人畜争粮问题仍然存在 从畜牧业内部结构来看,2007年北京牧业总产值为122.4亿元,其中牛,家禽,猪饲养产值分别为8.8亿元、42.3 亿元、39.3 亿元,分别占牧业总产值的7.19%、42.3%、39.3%。2007年天津牧业总产值为76.9亿元,其中牛,家禽,猪饲养产值分别为7.3亿元、19.9亿元、30.0亿元,分别占牧业总产值的9.49%、5.88%、39.01%。2007年河北牧业总产值为1147.0亿元,其中牛,家禽,猪的饲养产值分别为148.6亿元、351.3亿元、380.9亿元,分别占牧业总产值的12.95%、30.62%、33.21%。北京2002年、2007年牛出栏分别为26.8万头、15.6万头;天津2002年,2007年牛出栏分别为27.93 万头、23.11 万头,河北1996年,2009年牛出栏分别为325.77万头、344.33万头。京津冀不仅有辽阔的草原,还有丰富的草山、草坡,更有丰富玉米秸秆来源,目前的畜牧业结构比例显然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家禽和猪的饲养量偏大,牛、羊等草食家畜所占比例偏小,肉牛业发展缓慢,人畜争粮问题仍然存在。 1.3 京津两大都市畜牧业正向外围转移 北京肉类总产量,从2002年的70.7万t下降到2009年的47.2万t;禽蛋产量2002年15.2万t、2009年15.4万 t,基本保持不变;奶类产量2002年55.1万t、2009年67.4万t,稳步增长。天津肉类总产量,从2002年的4.88 万t下降到2009年的38.5万t;禽蛋产量,从2002年24.7万t下降到2009年19.6万t;奶类产量2002年33.59万t、2009年68.7万t,稳步增长。河北的肉类总产量,从2002年356.6万t,增加到2009年426.6万t;禽蛋产量,从2002年的346.88万t 增加到2009年的353.20万t,牛奶产量,从2002年136.89万t增加2009年451.5万t。资料显示,京津除奶类总产量稳步增长外,肉类总产量和禽蛋总产量是下降的趋势,而河北在肉类总产量、禽蛋总产量和牛奶总产量保持较强的增长态势。可以看出,为缓解城市环境压力,京津两大都市正逐步实现养殖业向外围转移。河北具有成为京津两大都市的动物食品原料供应和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河北省畜牧兽医局提供的数据表明,2006年,2008年销往北京活猪分别为360.0万头、531.20万头,销往天津分别为229.12万头、343.54 万头;2006 年,2008年销往北京猪肉分别为33.62万t、14.13万t,销往天津分别为14.54万t、7.20万t,从销往北京、天津的活猪和猪肉总和来看,河北目前并没在京津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在京津两大都市畜牧业向外围转移的过程中介入较慢。 2 影响京津冀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政策因素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压力越来越大。2007年7月,根据《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总体空间布局确定五环路内禁止养殖业存在。天津根据《天津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计划到2011年,市外环线以内为禁止养殖区域,畜牧养殖业全部退出,环城四区和滨海三区为控制养殖区。自2004年以来,北京、天津畜牧业产值增长幅度较小,而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呈下降态势。京津两大都市动物性食品来源正向周边区域转移。河北环京津的独特区位优势,在承接京津养殖业的转移过程中可以抢占先机,获得较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