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阳性/稳定种猪场:    a.猪场母猪群阳性,但繁殖性能不受影响,生长猪群无感染(即使母猪群阳性、但病毒不在猪场内传播)、生产稳定。对这类猪场不用减毒活疫苗;    b.加强母猪群饲养管理;    c.强化猪场的消毒卫生、降低/阻断病毒在猪场内循环与传播;    d.后备阴性母猪及早(配种前)与经产母猪混群饲养;    e.禁止引入阳性种猪,引进的阴性母猪应及早(配种前)与经产母猪进行混群饲养。         3、阳性/不稳定猪场、疫情发生猪场:    a.选择安全性较好的活疫苗、个性化的免疫程序;    b.一个猪场仅使用一种活疫苗、“一次免疫”;    c.猪群稳定后,应停止使用活疫苗;    d.经产且抗体阳性母猪群不免疫;    e.后备母猪可在配种前1-3月免疫1次;    f.猪蓝耳病阴性猪场、阳性/稳定猪场,不应使用活疫苗。       4、疫情发生种猪场:    a.母猪存在繁殖障碍问题(如流产、产死胎),临床和实验室确诊是由PRRSV感染所致,高致病性毒株感染母猪可表现为发热等症状,低致病性毒株可能无症状);    b.生长猪群有临床发病(哺乳后期、保育猪、生长育肥猪)。使用减毒活疫苗,合理的免疫程序,母猪群——1次免疫(配种前),生长猪群——依据感染和发病阶段(经临床和实验室确诊),提前3-4周进行免疫,可免疫1-2次,2次免疫可间隔1个月;    c.控制发病猪群的继发性细菌感染疫病;    d.强化猪场的消毒卫生、降低病毒在猪场内传播;    e.病死猪、粪便、污染物无害化处理;    f.引进的阴性母猪或后备母猪及早(配种前)与经产母猪混群饲养。猪群稳定后应停止活疫苗的使用。    (三)种猪场PRRS的净化    1、清除持续感染的种猪群,重建无PRRS的种猪群;    2、全群清除——引入PRRS阴性种猪;    3、监测与淘汰——RT-PCR,定期对种猪群进行监测,淘汰阳性感染种猪,对后备种猪进行监测,阴性留种,淘汰阳性;    4、闭群饲养——不引种;    5、引种监测——PRRSV抗体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