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1-09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鸡的呼吸道病,无非内因和外感两个因素。先说内因,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这个内因实际上就是“免疫抑制”。但“免疫抑制”这个词太笼统,太概括,临床无实际操作意义。贫血会导致免疫抑制,肝功能低下会导致免疫抑制,饲料霉变----导致免疫抑制的原因很多。实际上,免疫力的提高不在于某一脏某一腑的功能有多强,而在于各个脏腑功能的相互协调,只要各脏腑协调工作,很快身体就会自我调节到最佳状态。因此,想让鸡不发病,先解决内因。 肉鸡的育雏环境,开始就是要求温度在32--36摄氏度,湿度百分之六七十。这就等于人为的制造了一个高温高湿的环境,小鸡一到鸡舍就开始张嘴呼吸,饮水量大,这种现象是导致鸡的脾胃受损和肺脏受损从而导致后期“过料”和肺脏发黑零星死亡的直接原因。更有甚者,高温低湿的鸡舍环境比比皆是,这种鸡舍养的鸡上述症状更加明显。 雏鸡的生长代谢旺盛,采食增长迅速,但其体质为稚阴稚阳,形体全而未充,肠胃正处于发育阶段。这就产生了两个矛盾:一是未发育健全的消化系统与大量进食之间的矛盾;二是环境对肠胃功能的影响。鸡采食量大,脾胃运化功能不健全,食物在体内就会产生淤滞,淤滞就会阻遏气机,气机不畅了就要产生内热,内热时间一长,就会耗阴。肾阴虚了,就会出现鸡爪子发干;肺阴不足了,就发现毛焦无光泽了,粪便也开始发干了;肝阴不足了,眼睛就发红了---- 次矛盾不解决,内因难除 再来说说外因,外因就是风寒感冒多见,这与我们现在的饲养设备设施和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风:温差就是风。风寒感冒,病性属寒,病位在表,寒者热之,在表则用发散,方剂应为辛温解表,这是用药的基本原则。而大多数抗生素均为寒凉药,并且作用部位都是“里”,比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靶器官就是免疫器官。中药的双黄连,黄连,冰丹散等均为寒凉之品,使用此类药物,阳气必然受损,阳气受损后,机体运化水液的能力必然下降,痰液必然加重。 身体抗病能力强的时候,有炎症必然发热,风寒感冒病性虽属寒,但不代表鸡不发热,此时为正邪交战之时,鸡发热,是因为风寒束表,体内的热量无法发散出来所致,并不是身体产热机能亢进,因此不要退热。这种鸡群的鸡舍,人一走进去有种凉凉的感觉,如果在冬季,会有一种火烤的感觉。此时不但不能退热,还不能用寒凉药,因为身体的产热机制没问题,发热的原因在于散热机制,我们只需要解决鸡的散热问题,热就退了。解表以后,阳气通达,热量得以散发,烧退,病就好了。 乱用寒凉的抗病毒药、大杆药、支原体药,不但表证不解,反而伤及阳气,阳气一虚,外邪乘虚而入,必然生痰。痰多了,渗出液就多,炎性渗出物多了,就是我们看到的纤维素性炎症,也就是我们临床上常见的包心,包肝,气囊炎。 过用寒凉,其害不浅,目前,很多没有研究过中药的人,动不动就是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想清热解毒,却导致吃料减少、拉稀、咳嗽。不知药之害,即不知药之利。害利不知,这叫中药滥用。目前这个问题很普遍。中药用错即是毒,西药用错还好解,中药用错很棘手。不辨证用中药,就是毒,寒热不分,病位不辨,程度不明,想用中药,真的有害。市场上的中药,不分寒热、不辨病症、随便使用、为什么没出事、因为是假中药。药贵中病,不论贵贱,在善用而已。所以市场上炒作的概念都是在行骗而已。中药用错了,副作用比西药还大!用中药,还得回归传统。做好中药,关键在用的人,对中医啥都不懂就用中药,所以会出问题,认为就是寒,就用附子,结果导致咳嗽。特别是黄芩、黄连、黄柏,这可是虎狼之药,不可用于预防,有些笨蛋,净拿好药防病,根本不知,防、治不同。阴阳合和,方为生命,健康的有机活体哪有偏胜之说?偏,就有病。病的阴阳属性,从来不是以天龄判断。所以,乱用寒凉与滥施温补一样无知。如果身体有了偏性,再用药纠偏。身体没偏就用药,人为导致鸡偏。有偏纠偏,没偏不扰。 我们只知道抗生素对病原菌的抑杀作用,但有没有想过抗生素到体内以后一定也会对机体产生其它的影响呢?任何药物进入体内,总会有两个作用:兴奋或抑制。要么这个药物对脏腑功能有兴奋作用,要么对脏腑功能有抑制作用。抗生素本身不能给机体提供能量,它引起的兴奋必然是消耗性的,这种消耗往往是过度的消耗,病态的消耗,最终导致阳虚。 现在来看看我们的用药习惯吧!你是否在鸡的早期刚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就用了双黄连加支原体药?症状有所减轻,但总是存在?鸡群状态没有多大变化,采食基本正常,始终有轻微呼吸道?30天以后“突然”起气囊炎?在肉鸡养殖的全程,没有“突然”,只有“必然”。反思一下我们的用药习惯吧,看看你是不是在七日龄首免以后,即使鸡群没问题,也要投一遍双黄连加强力?仔细想想,看有多少“气囊炎”和“堵气管”是由于我们不合理用药而“制造”出来的吧! |
上一篇:走出“替代抗生素”的误区
下一篇:猪场基建中的四大误区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