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牛羊病防治 > 文章

牛气肿疽病的诊断及防治

时间:2014-03-10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牛气肿疽病又称黑腿病,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非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股、臀、腰、胸部等肌肉丰满处发生气性肿胀,按压有捻发音,并有酸臭气体产生。
  1、病原
  气肿疽梭菌是厌氧菌,周身鞭毛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阳性,在体内外均可形成中立或近端芽胞,故呈纺锤状或梭状。气肿疽梭菌为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长2~8 μm,宽0.5~0.6 μm。能运动、无荚膜,在体内外均可形成芽胞,能产生不耐热的外毒素,繁殖体对干燥、高温、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但芽胞的抵抗力则很强大,在土壤中可存活5年以上、干燥的感染组织中能存活多年、盐腌肌肉中2年以上、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3个月,在液体或组织内的芽胞煮沸20 min、0.2%升汞10 min或3%福尔马林15 min方能杀死。
  2、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各种牛,其中黄牛最易感染,绵羊、山羊、骆驼和鹿发病很少,气肿疽疫区的猪,偶见发病。马属动物、肉食动物和人均不感染。病牛是本病的传染源,但并不直接传染给健康牛,而是污染的土壤随饲料或饮水间接进入消化道而感染。本病常见于3个月至4岁的牛,2岁以下的黄牛更易患病,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一定季节性,春、夏季放牧(尤其在炎热干旱时)容易发生,而严冬则少见。
  3、发病机理
  芽胞被牛吞食后进入内含腐败物质的无氧肠腺中繁殖,经淋巴和血液循环到达肌肉和结缔组织,在受损的部位繁殖并引起病变。气肿疽梭菌在受损肌肉组织繁殖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毒素、透明质酸酶和DNA酶,这些毒素可使红细胞溶解、间质透明质酸分解、血管通透性增强、组织细胞坏死,因此局部发生高度充血、出血、溶血、浆液渗出和肌肉变性、坏死。肌肉组织的蛋白质和糖原被分解,产生有酸臭气味的有机酸和气体,即形成本病特有的气性坏疽。由于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大量毒素和有毒产物,故可引起毒血症,病牛常因中毒和休克而死亡,动物死亡后,细菌还能借尸体温度繁殖,分解实质器官的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肝脏糖原丰富,因此这种分解过程更为强烈,少数康复动物可产生保护性抗体。
  4、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7 d,黄牛常呈急性经过,病程1~3 d。体温升高、不食、反刍停止、呼吸困难、脉搏快而弱,体温达41~42 ℃,轻度跛行;肌肉丰满部(如臀、大腿、腰、荐、颈、胸、肩部)发生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干硬、黑红,按压有捻发音,叩之有鼓音。病变也可发生于腮部、颊部或舌部,局部组织肿胀有捻发音。肿胀部分皮肤干硬而呈暗黑色,穿刺或切面有黑红色液体流出,内含气泡,有特殊臭气,周围组织水肿,局部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呼吸增速,脉细弱而快,病程1~2 d。
  5、病理变化
  尸体迅速腐败和臌胀,天然孔常有带泡沫血样的液体流出,患部肌肉黑红色,肌肉间充满气体,呈疏松多孔海绵状,有酸败气味;局部淋巴结充血、出血或水肿;肝、肾呈暗黑色,常因充血稍肿大,还可见到豆粒大至核桃大的坏死灶;切面有带气泡之血液流出,呈多孔海绵状,其他器官常呈败血症的一般变化,尸体因迅速腐败而高度膨胀,常从口、鼻、肛门、阴道流出带泡沫的红色液体,其他器官有出血水肿或坏死灶等变化。
  6、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及病理变化作出初步临床诊断,其病理诊断要点为:一是丰厚肌肉有气性坏疽和水肿,有捻发音;二是丰厚肌肉切面呈海绵状,且有暗红色坏死灶;三是丰厚肌肉切面有含泡沫的红色液体流出,并散发酸臭味。

上一篇:耕牛脾胃虚弱病的中药防治

下一篇:河南泌阳牛运输应激及“烂嘴病”病例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