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事,百感交集 重新审视自己5年来的畜牧人之路,虽然期间也有过动摇,也失去过,但更多的收获是人生价值的逐步实现。能一直走下来,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定位,二是心态。众所周知,畜牧业还是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专业从业人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点对于我们的工作定位很重要。另外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指养殖业),再有就是工作地点比较偏僻,生活方式单一,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力。这时,良好的心态与持之以恒的坚持会显得尤其重要。当然,公司广阔的发展及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是让我坚持走下来的动力。 选择养猪,痛,并快乐着。 让我拿什么爱你——试谈畜牧专业应届毕业生 此岸,毕业生为择业感到迷茫与无奈;彼岸,用人企业同样因人事问题而焦头烂额。两岸间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走越远。为何供求双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共识?在用人企业一线层面,畜牧应届生又给人一种怎样的印象? 一直以来,关于应届毕业生的聘用都是畜牧行业里争论的热点。作为一个已经毕业十三年“往届生”,多年的工作与生活中亦与不少应届师弟师妹打过交道。如今欲借2013年毕业季即将到来之际,客观公正地谈谈对于畜牧应届生的看法。 伴随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畜牧业亦一同呈现高速增长之势,人才紧缺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从养殖业到饲料业、乃至动保行业,整个产业链的人才缺口均异常明显。畜牧专业应届生科班出身,可塑性比较强, 对新知识新事物接受速度较快,因而是农牧企业补充人才的首选。然而近年来,本属洛阳纸贵的畜牧专业应届毕业生却尴尬地成了农牧企业的“鸡肋”——食之无味却又弃之可惜。通过多年与畜牧应届生的接触与生活,本人归纳出构成上述“尴尬”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高校生源素质下降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已不再是纯粹的人才聚集地。高校内鱼目多于珠的情况比比皆是,大学人才的水分含量亦日渐升高。不少学生在学习阶段心理不成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前程规划,因而惰性十足。学习态度恶劣,学不到有用的东西,对迈出社会毫无准备,无责任担当,学无所成,同时缺乏主见性;求职目标模糊不清,以自我为中心,恃才自负,孤芳自赏,目中无人,唯我独尊;听不进他人意见,协调性弱,不善与他人交流合作,人际关系差。大学生的“大”仅体现在年龄之上。 二、好高骛远 从近几年农牧院校“双选会”中得知,一个应届生基本上有3-4个工作岗位可供选择。因此造成部分学生优越感强、肤浅、自恃才高。工作后态度高傲、心浮气躁、不踏实;对企业不忠诚,频繁跳槽。 三、重财不重德 现在,大学教育可以说是“严进宽出”,只要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基本上是高枕无忧了。有些高校在品德教育方面却不尽人意,使得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异化。重财不重德,“唯我意识”膨胀,道德滑坡、品质缺失。 四、挑三拣四、眼高手低 不少应届生毕业刚刚步入社会,都会萌生一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赚到大钱来改变生活。这样的想法没有错,但往往与现实有不同程度的脱离。从普通职员到企业总裁、从普通科员到国家领导,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岗位都必须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所得到的薪水往往也是从低到高。看见工资低就换,梦想着一次赚一大票,结果不是被骗就是到处不停的找工作。不少应届生觉得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洗礼,沾沾自喜,结果小事不愿意做、大事却又做不成。一个只知道空谈马斯洛五需求与政治经济学,动不动就要做干部,而不会着手眼前工作从低做起的人,是不能创造任何效益的。 五、用人单位未能因才施用 当然,应届毕业生亦并非一无是处。好马亦需伯乐赏识,方能日行千里。不少企业在聘用畜牧专业应届生后,均出现各种各样的工作与人事问题。诸如缺乏工作经验导致无法胜任工作;不懂得职场礼仪与规范;心态不好、态度不端正;工作不稳定跳槽频繁等等,不一而足。究其原因,用人单位也有相当一部分责任。刚离开校园生活踏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可以说如“白纸”一张,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社会经验少、专业系统地学习过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较强,实操经验较弱。企业需要把那些学习功底较好、吃苦耐劳、真正愿意从事牧医专业的毕业生招进来。在大学生和企业间找到一种平衡,从而达到共赢。培养大学生,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乃整个社会的事情。需要企业、学校、学生来共同来完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合畜牧企业需要的畜牧兽医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