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7-31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兽医导刊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四、诊断 病牛表现体温升高,乳房肿胀,挤出的牛奶有的呈水样、有的呈凝乳块状、有的呈乳黄色,多发于1~2个乳区,发病率达6.7%。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综合诊断为奶牛真菌性乳房炎。 五、治疗 1.全身治疗。有全身症状的病牛,用安乃近肌内注射、头孢噻呋钠输液,连用3 d。 2.乳霉净或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乳房灌注,每日2次,连用5 d。 六、防治措施 1.减少与病原接触。挤奶员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挤奶时不宜喂干草或饲草等饲料;圈舍要干净卫生。 2.减少应激反应。夏秋季牛舍一定要干燥、通风、凉爽,防止高温潮湿,春冬季节要防止寒冷袭击,保持适宜温度和充足阳光照射。另外要注意降低畜群转移或首次应用新挤奶台,挤奶机等的应激。 3.减少外伤。防止栏圈过挤,地而及过道光滑,踏板或台阶过高,以及废旧铁,木栅栏等引起外伤。 4.营养因素。在母牛干奶期或青年母牛产犊前60 d,一定要防止缺乏维化素A、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母牛泌乳期最后一周,日粮中不宜加谷物,玉米青贮和高质量豆科干草等。 5.挤奶操作要规范。产乳最初几天,乳房会有水肿,为使其迅速消失,可适当增加挤奶次数,但产后前4 d全部挤干易患产后瘫痪症。第1天每次约挤2 kg,第2天每次挤奶量约为乳量的1/3,第3天为1/2,第4天为3/4,第5天可完全挤完。干奶期最后一次挤乳,要认真挤干净,然后注射干奶药物。 6.防止其他疾病的继发。能够造成继发隐性乳房炎的疾病很多。首先有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其次有乳头外伤、胎衣不下和子宫内膜炎、产后败血症等。这些疾病发生后要及时治疗,以防继发隐性乳房炎。 七、小结与讨论 1.本病经过治疗5 d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病程达10 d。 2.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及时清理粪便,正值夏季是多雨季节,造成运动场潮湿、泥泞,有利于真菌的滋生,侵害乳头粘膜,造成乳房感染而发病。 3.真菌性乳房炎在目前的乳业生产中已相当严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4.真菌性乳房炎主要由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毛孢子菌属和曲霉菌属等引起,但不多,且呈散发性,多发生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或由于药品、器械被真菌污染。根据真菌性乳房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将奶牛真菌性乳房炎分为轻型和重型二个类型。 5.临床上治疗乳房炎时要及早进行病原诊断,尽早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免延误治疗。对于用抗生素治疗5 d以上仍无疗效的乳房炎,更应该重视病原确诊,无条件进行病原诊断时,应该配合抗真菌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真菌性乳房炎的临床症状与其它一般性病原菌所引起的乳房炎区别不明显,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该细致、认真观察。有些真菌性乳房炎病例,当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时,会出现临床症状加重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在细菌受到抑制的情况下,某种酵母类病原菌大量快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所导致的一种结果。 真菌性乳房炎可对奶牛的乳腺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病理损伤,在奶牛生产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真菌性乳房炎的综合防治。 6.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越来越多,部分抗生素甚至可以促进致病真菌在动物体内的生长繁殖,因而导致近年来我国奶牛真菌性乳房炎的发病率急剧升高。如由念珠菌引起的酵母菌性乳房炎,是念珠菌通过污染的灌注导管、注射器或多剂量的乳房灌注医源性地进入乳房的。因此,酵母菌性乳房炎几乎总是继发于急性细菌性乳房炎。在抗生素存在的情况下酵母菌生长旺盛。治疗时用抗生素类药物(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环病沙星等)配合“乳霉净”(主要成分为咪唑类抗真菌类药物和中药浸出成分)进行乳头灌注治疗奶牛真菌性乳房炎,疗效较好,治愈率达84.62%。 |
上一篇: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防治
下一篇:羔羊营养性贫血的防治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