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剖检肝脏有明显出血点和出血斑为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 病原学 鸭肝炎病毒有3个血清型,其中I型和Ⅲ型属微RNA病毒科肠病毒属成员,Ⅱ型为星状病毒,我国流行的多为I型。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育雏室内能生存两个半月,在潮湿的粪便中能存活1个多月,在一20℃冻结状态下可保存9年,在37℃可活3周,但62℃半小时可致死,在未清洗的污染孵化器中至少存活10周。对消毒剂亦有明显的抵抗力,1%福尔马林几小时才能灭活。 2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鸭和带毒禽。雏鸭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尚未证实经卵传播。感染动物为鸭,仅雏鸭发病,成年鸭不发病。自然条件下,鸡和火鸡有抵抗力。 本病主要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雏鸭发病率可达100%,病死率与病鸭日龄有关,小于1周龄鸭病死率可高达95%,1~3周龄为50%或更低,而4~5周龄鸭发病率及病死率都很低,成年鸭则不发病也不影响生产。 3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很短,通常为1~4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7天。 发病急,死亡快。病初表现为精神委顿,不能随群走动,食欲废绝,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排灰白色或绿色水样粪便。随后,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腿痉挛性后踢,头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数小时后发生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