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12-28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黑龙江经济报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孙敬义说,配套设施和机械不完备,使得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苜蓿草有效收获时间仅7天左右,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打捆、集垛。以2000亩一个作业单元为例,需配套4台拖拉机、1台割草机、1台搂草机、2台打捆机。而黑龙江目前2000亩苜蓿草只拥有机械1台套,难以保证苜蓿草及时收储,因而老化、霉变现象时有发生。 草种是发展草业的基础,但黑龙江种子繁育体系不健全、良种供应难满足,这也是制约草业发展的瓶径问题。孙敬义说,黑龙江科研部门培育的“龙牧系列苜蓿”等当家品种,年供种能力在4万公斤左右,仅能种植3万多亩,远远满足不了现有苜蓿草业发展需求。 于宏说,外省和国外的种子大部分适应不了黑龙江的高寒气候,致使越冬率低,产草量不高,一遇少雪低温的气候即大面积冻死,影响了种植积极性。 黑龙江苜蓿产业链条不完善,深加工领域尚属空白,粗加工也仅限于物理性状的改变,除青刈鲜喂外,打捆产品占加工产品总量的80%以上。孙敬义不无担忧地说,发达国家已进入提取叶蛋白、叶黄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取白蛋白等高附加值医药产品阶段,我国与之相去甚远。 黑龙江缺乏牵动力强的草业龙头企业,苜蓿生产未形成规模,致使苜蓿产业化程序低,达不到均衡供应。于宏说,现有的草业企业数量少,而且规模小,牵动力弱,多数企业只从事苜蓿产品经销,极少建立稳定的苜蓿草种植基地,市场竞争力弱。 龙江小草,如何扶强扶壮? 很多专家认为,应该像重视农作物一样重视饲草,像抓菜篮子一样抓饲草生产。一句话,转变意识重视草产业才能使小草从弱小逐步壮大。 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被视为一个大产业的草业,在中国尚属新兴产业。黑龙江的草业如何才能形成产业、真正“茂盛”起来? 办法总比困难多。 全国牧区工作会议确定,从2012年起,黑龙江15个牧区县将启动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为黑龙江草业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黑龙江农村80%以上的家庭养畜,由于草原面积有限,多数养畜户没有承包草原,按照国家对西部八省所实施的政策,没有承包草原的养畜户得不到牧业综合补贴。为此,洪英华建议,请国家考虑黑龙江、吉林等省的现实情况,尽可能让所有养畜户或以牧业收入为主的养畜户全部享受牧业综合补贴政策,并对其自行建设饲草料基地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政策。 孙敬义建议,把苜蓿草业纳入全省农业重要战略产业。根据哈、大、齐、绥等农牧业发达地区的气候特点、水利条件、轮作体系、精深加工以及发展目标等进行统一规划,促进黑龙江苜蓿草业科学发展。建立良种繁育机制、专业分工机制、内部协作机制、龙头企业、科技、基地和农户的链接机制。 李继纯说,龙头企业带动很重要,远方草业等龙头企业的作用巨大,而种草科技含量高,乱种不行,应产学研相结合。 目前省内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两所大学都开设了草原专业,每年可培养饲草饲料方面的毕业生上百人。省畜牧研究所、省农业科学院两个院所都设有草原饲料研究室,草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黑龙江草原承包采取草畜分离、长期有偿相对集中承包到户经营政策的实施,黑龙江出现了以专门生产、经营青干牧草的经营者,每年为省内外牲畜养殖企业(场)提供大量优质青干草。 专家认为,要把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来抓。对具有带动作用的草企业,实行政策倾斜,从人力、物力、财政上予以重点扶持,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挥其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培养龙头企业的同时,建立稳定的牧草示范基地。王贵江认为,种草对农民来说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建立大面积的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引带作用,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面积发展牧草产业奠定基础。 专家们认为,黑龙江还应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草业龙头企业壮大种植规模、乳品企业建设种植基地、草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种植苜蓿草、苜蓿草种子基地建设。此外,黑龙江还应该注重牧草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李继纯说,黑龙江应该整合各方面的资金,成立专门机构,统筹管理,把钱用在刀刃上,规范运行。而且不能看到国家有了政策,而一哄而起,应循序渐进的发展。 “力争到2015年,全省饲草料总产值实现136.5亿元,把黑龙江建成全国优质饲草料基地,为黑龙江十大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和绿色食品产业工程提供重要的饲料支撑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洪英华对黑龙江草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
上一篇:我国牧草产业面临新的挑战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