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吸虫病是由矛形双腔吸虫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常和片形吸虫混合感染。主要发生于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其病理特征是慢性卡他性胆管炎及胆囊炎。 一、病 原 矛形双腔吸虫比片形吸虫小,色棕红,扁平而透明;前端尖细,后端较钝,因呈矛形而得名。虫体长5—15毫米,宽L5--2.5毫米。矛形双腔吸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多种陆地螺(包括蜗牛),第二中间宿主为蚂蚁。当易感反刍兽吃草时,食入含有囊蚴的蚂蚁而感染,幼虫在肠道脱囊,幼虫在肠道脱囊,由十二指肠经总胆管到达胆管和胆囊,在此发育为成虫。 二、症 状 双腔吸虫病常流行于潮湿的放牧场所,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疾病后期可出现可视黏膜黄染,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出现腹泻或便秘,病牛逐渐消瘦,皮下水肿,最后因体质衰竭而死亡。 三、诊 断 取粪便做虫卵检查。其病理诊断要点为: ①胆管和胆囊之黏膜卡他性炎症,严重时肝脏边缘出蟖硬变; ②切开胆管时可见到虫体和胆汁。 四、防 治 预防矛形双腔吸虫的原则是对患畜驱虫,消灭中间宿主螺类井避免牛吞食含有蚂蚁的饲料。治疗该病常选用的药物有: ①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一次口服; ②海涛林,按每千克体重30-40毫克一次口服; ③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按每千克体重300毫克一次口服; ④噻苯唑,按每千克体重150—200毫克,一次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