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是: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表现非化脓性关节炎、皮肤坏死和疣性心内膜炎。本病虽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但至今尚未完全控制,有时还呈地方流行,是危害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 【病原特性】 为猪丹毒杆菌,本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紫色)细长的小杆菌,不形成芽孢和荚膜,不能运动。在病料内的细菌常单在、成对或成丛状排列(图2-1-1);在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上,多呈长丝状(图2-1-2)。对环境抵抗力强,阴暗环境中可存活30天以上,阳光下可存活10~12天,在病死猪已腐败尸体内7~10个月不死亡,在盐渍肉、腊肉中可存酒3~4个月,15cm厚的肉内煮沸2~3小时方可将其杀死。但对消毒药的抵抗力弱,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均可在5~15分钟内将其杀死,如1%漂白粉、10%生石灰乳,2%福尔马林、1%火碱,但对石炭酸和酒精不敏感。 【流行特点】 不同年龄猪均有易感性,但以3个月以上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3个月一下和5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人类可因创伤感染发病。本病的主要传染原是病猪,其次是临床康复猪及健康带菌猪。病原体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这是人感染本病的主要途径)。带菌猪在不良条件下抵抗力降低时,细菌也可侵入血液,引起自体内源性传染而发病。 猪丹毒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夏季发生较多,主要发生于有吸血昆虫活动的季节,冬、春季只有散发。猪丹毒经常在一定的地方发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此外,某些非传染性疾病的存在,饲喂了有毒、有霉变饲料,气温变化过大,饲料突然改变和猪只过度疲劳等,均可诱发本病的发生。 【症状】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5天,短的1天,长的可达7天。 1、急性败血型:一般在个别不表现任何症状的病猪突然死亡后,其他猪相继发病。出现于病的初期,个别的可无症状死亡。稍微缓一点的,可出现体温升高42℃以上,停食,呕吐,寒颤,惊恐和抽搐等症状。常躺卧地上,不愿走动,行走时步态僵硬或跛行,似有疼痛。站立时背腰拱起,结膜充血,呈暗红色,眼角很少有分泌物。大便先干硬,覆有黏液,有的后期发生腹泻。发病1~2天后,皮肤上出现红斑,其大小和形状不一,以耳、颈、背、腿外侧较多见,指去复原(图2-1-3)。病程为2~4天,病死率80%~90%。 2、亚急性(疹块型)临床多见:通常取良性经过,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疹块。病初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不愿走动,体温41℃以上,在胸、腹、背、肩及四肢外侧出现界线分明的大小不等的红色疹块,压之退色(充血),逐渐转成紫红色(图2-1-5)。以后结痂似龟壳样,俗称“鬼打印”或“火打印”(图2-1-6)。疹块发生后,病猪额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经1~2周后,部分病猪即可康复。若病情较重,长期不愈,则有部分或大部分皮肤坏死,久者则变成皮革样痂皮。当病情恶化时,也可发展为败血症而死亡。 本症状为其特征病变。及时治疗,多可治愈。病程7~12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