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吸虫病是一种由肝片吸虫引起的主要危害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寄生虫病。患病动物主要表现为逐渐消瘦、贫血、腹泻;牛、羊等反刍动物感染肝片吸虫后,会发生营养代谢障碍甚至死亡。高原地区的牦牛、犏牛、绵羊等草食畜因长期放牧在草甸、沼泽等高寒、高海拔草场,很容易感染肝片吸虫,感染后可引起大批死亡或严重影响畜体的生长发育,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肝片吸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1、病原学 肝片吸虫虫体大,成虫为雌雄同体,新鲜虫体呈棕红色;背腹扁平,虫体长20~40mm、宽5~13mm;体表有细棘,前端突出略似圆锥(称为头锥)。 口吸盘在虫体的前端;在头锥之后腹面具腹吸盘;生殖孔在腹吸盘的前面。口吸盘的底部为口,口经咽通向食道和肠,在二肠干的外侧分出很多的侧枝;精巢2个,前后排列呈树枝状分支;卵巢1个,呈鹿角状分支,在前精巢的右上方;劳氏管细小,无受精囊。虫卵呈椭圆形、淡黄褐色,卵的一端有小盖,卵内充满卵黄细胞。 2、生活史 虫卵→水中→毛蚴→淡水螺体内→胞蚴→雷蚴→尾蚴(离开螺体到水中粘附于水草叶上)→囊蚴(被吃草、饮水的动物吞入胃肠道,包膜溶解)→幼虫(移形至肝脏和胆管)→成虫→排出虫卵。 3、流行病学 肝片吸虫幼虫期在螺体内进行大量的无性繁殖,一个阳性螺可以逸出600~800个尾蚴。囊蚴的抵抗力强,在潮湿无日照的条件下,可生存6个月且具有感染力。在香格里拉县螺体内的尾蚴于7-8月份成熟,然后大量逸出,牧民习惯于3月份后将牦牛、犏牛、藏绵羊赶往高山牧场放牧,牛、羊群在啃食沼泽、亚高山草甸草场的牧草时往往易受感染。不仅如此,长期在纳帕海环湖周边潮湿草场放牧的牛、羊群也容易发生感染。由于成虫排卵量大、生活期长且在幼虫期进行无性繁殖,所以畜群中即使只有少数病畜,只要传播的条件适宜,也可造成流行。香格里拉县肝片吸虫绵羊感染率为97.39%、黄牛感染率为72.40%、牦牛和犏牛感染率为56.9%。 4、临床症状 该病的临床症状因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品种、年龄等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幼畜和弱畜死亡率较高。急性病例大多发生于羊和犊牛,病畜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高、贫血、黄疸,偶有腹泻,常在3~5d内死亡;慢性病例表现为被毛粗乱、枯干易断、易脱落,食欲减退,慢性下痢,逐渐消瘦、贫血,放牧时落群。病牛严重感染时出现前胃弛缓的症状;乳牛产乳量降低;孕牛易发生流产;叩诊肝浊音区扩大。当患畜肺脏被感染时,可发生咳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