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7-04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本法适用于猪高热病已入营分,表现为高热不退,烦躁不安,行走摇摆,呼吸急促,食欲废绝,口色深红。若已入血分,则可见高热神昏,倒地抽搐,有时身见出血斑疹,或粪便带血,舌红绛而干,脉细数,此时病至后期,救治较难。 6.刺络法——促“热”从脉管中泄出 又称刺血法或血针疗法,是中兽医针灸疗法之一种,是用小宽针、三棱针或痧刀在血管上的穴位或皮肤浅表的静脉上针刺出血。常用穴位有耳尖(血印)、尾尖、人中、鼻中、尾本、涌泉、滴水等,江西民间治猪病有刺“九路针”穴组经验,(腋窝臂部的脉管上,左右前肢腋内各1穴,称腋夹穴,计2针;前肢腕关节内侧方的脉管上,左右前肢腕内各1穴,称吊筋穴,计2针;涌泉2针,滴水2针,尾本1针,共九针,合称“九路针”)。 血针具有泄热开窍、止痛解痹、消黄散肿泻毒等功能。 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猪一次多个穴放血总量达100ml左右也不算多,刺出血后,一般让其自行止血,或在达到适当的出血量时压迫止血。 患高热病猪,尤其是处在卫分阶段之病猪,针刺放血后,对缓解高热都会有所帮助。 7.吊黄法——促“热”从黄水中导出 吊黄疗法是中兽医治疗家畜黄症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将药物穿埋入一定穴位,利用针刺和药物的诱导作用,使黄毒引流出来或调移消散而治疗内外黄症的一种方法。因猪的吊黄埋药部位主要为“卡耳穴”或“卡尾穴”,所以猪的吊黄疗法又特称为卡耳疗法或卡尾疗法。 黄症之“黄”,原写作“癀”,现简写作“黄”。黄症有外黄、内黄之分,某些表现为全身性病理状态的热性病可称之为内黄。对于这类病症,在用抗菌类药物无效,或需多次重复用药时,主用或配用吊黄疗法,往往有一定疗效。用来吊黄的药物常用的为蟾酥或砒石。在一些地区,不少基层兽医人员常把吊黄(卡耳或卡尾)疗法作为治疗疑难猪病在没有其他有效办法时采取的最后一招。 以上降热途径及方法应根据高热病症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分别确定以哪种为主,或几种疗法配合使用,或中西兽医结合治疗。一般来说,温病初起,热在卫分,宜以辛凉解表与刺络疗法为主;待到热入气分时,若邪热壅肺,则宜用宣肺法,若热结胃肠,则宜用攻下法与通淋法;当热入营血时,则宜用清营凉血法。吊黄法在卫分、气分病时即可使用,到营分、血分时,则更可使用了。 在此也应说明一点的是,对高热病的“热”,不仅是体温的超高,还应该理解为中兽医“热证”的征候,热证有表、里、虚、实之分,对猪高热病来说,主要为里热、实热,表现为高热烦渴,气促喘粗,大便秘结,小便黄短,口色红赤,舌苔黄厚,脉象洪数等。因此,上面所说的“降热”,不仅仅是指超高的体温降下来,还应包括热证体征得到改善至恢复正常。 对于温热证,中兽医总的治疗原则是“热者寒之,温者清之”,采用清热泻火之法。以上各法也可归纳称为清五脏,通六腑之法,即清解五脏之热,通泻六腑之火。任何一法都不是孤立的,都将通过一定途径,调节脏腑,抑扬盛衰,以达到激发整个机体功能,向康复正常进展之目的。 由于给猪直接从口腔灌服药液比较困难,而多数高热病患猪又食欲废绝,所以解决猪的给药方法是个难题。一般可酌情分别采用如下给药方法:对还有饮食欲的猪或对可疑猪进行预防性给药,可采用将药物混饲或混饮方式。对已废食的患猪可采用经口插入胃管投服或直肠灌注。对于注射液中药制剂(如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则直接按说明注射即可。 |
上一篇:兽用双氯芬酸钠的最新研究进展
下一篇:蛋清治疗猪病处方6则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