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2-27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兽医 - 小 + 大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和其它家养、野生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易感动物达70多种。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性疹。该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政治、经济损失。鉴于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目前,有三分之二的 OIE 成员国流行 FMD,时刻威胁着无 FMD 国家和地区的家畜安全和畜产品贸易。 1 病原 口蹄疫病毒(FMDV)是引起口蹄疫的病原。FMDV 为小 RNA 病毒科(Picornaviri -dae)口蹄疫病毒属(Aphthovirus)的成员。FMDV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约有 8 500 个核苷酸组成。口蹄疫病毒共有 7 个血清型:O、A、C、Asia 1、SAT 1、SAT 2和 SAT 3 型。从口蹄疫世界参考实验室所收到的检测样品来看,O 型的流行最为广泛(世界范围内),其次为 A 型和 Asia 1 型,C 型和南非三型非常罕见,通常只在特定区域流行。A 型在非洲、西亚、南亚、中东和南美许多地区有流行。下图为口蹄流行图。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康复期和潜伏期的病牛亦可带毒或排毒。口蹄疫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皮、水疱液及淋巴液中;另外相关产品如肉、奶、血、内脏、分泌物和毛皮中也有病毒的存在。病毒会随同奶牛的乳汁、唾液、尿液、粪便、精液和呼出的气体而排出体外。有报道,奶牛在出现临床症状前的33小时,就已从奶液中排出病毒。人和非易感动物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当饲养员或兽医和奶牛接触后,被口蹄疫病毒污染的手、衣服、帽等是传染源。病毒污染过的牛舍、运动场、器械、草料等也是可能性的传染源。 2.2 排毒时间 当奶牛接触感染口蹄疫病毒后,排毒时间比人工感染排毒时间大大延长,乳汁和精液3-4天,唾液1-7天,咽部0-9天。奶牛在发病开始的急性期,即水疱刚开始形成时,达到排毒的高峰期。随粪便排出的病毒的毒力最长可保持29-33天,冬季时间更长;病毒在动物的组织中存活时间更长,一般为0-352天,动物的皮革中存活时间最长为352天。康复牛的咽喉带毒时间可达24-27个月之久。牛具有隐性带毒现象。 2.3 易感牛及年龄 口蹄疫易感牛包括:黄牛、水牛、奶牛、牦牛、犏牛、野水牛、大额牛等。不同年龄的奶牛易感程度有差别,犊牛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较高。免疫力低下、抗病力弱、体况差的牛只发病率也较高。 2.4 传播方式 口蹄疫病毒传播方式分为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目前尚未见垂直传播的报道。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传播主要是发生在同群牛之间,包括圈舍、牧场、集贸市场、展销会和运输车辆中牛只的直接传播,是通过发病牛和易感牛的直接接触而传播;间接接触主要是媒介物带毒造成的传播,如被病毒污染的圈舍、场地、水源、草场、设备、器械、草料、粪便、垃圾等无生命媒介,携带有病毒的人、其它非易感动物等有生命媒介。 空气传播是病毒远距离传播主要方式之一,空气中病毒的来源主要是病牛呼出的气体,在风的作用下随空气传播到其它地方,在风、沉降或大雨等作用使病毒下沉到易感牛容易接触的地方或媒介物上而传播。 2.5 传播途径 口蹄疫传播途径主要有经呼吸道吸入感染,经消化道摄入感染,经黏膜和皮肤接触感染。外伤和人工授精也是病毒入侵的主要途径之一,据报道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公牛的精液里就有FMD病毒的存在。有报道,在治疗奶牛乳房炎时乳房内给药也有可能是病毒的入侵途径之一。 2.6 流行病学季节性特征 口蹄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易流行,且有周期性暴发流行的趋向。群体性饲养的牛口蹄疫流行一般无明显季节性规律。 3 临床症状 牛自然感染口蹄疫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2-7天,有时可达14天。特征是口、鼻、蹄及乳房等无毛部位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会形成溃疡、结痂,痂块脱落后形成斑痕。其它征状包括沉郁、发热、流涎、跛行。病牛首先是体温升高,精神抑郁,脉搏加快,结膜潮红,反刍减弱。奶牛在沁乳期发病后,产奶量会下降,乳房浮肿、触摸有疼痛感。怀孕奶牛有流产、死胎等症状。新生犊牛发病较急,不形成水疱,表现高热、极度衰弱、心功能紊乱,有时可见腹泻现象,1-2天后会因心肌炎而死亡。部分患病的新生犊牛会不见任何症状而死亡,剖检可见瘤胃溃疡和心肌炎。 |
上一篇:总是死鸡的各种原因分析
下一篇:奶牛分中产道检查及难产探讨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