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1-23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8.3运输应激 Zhang等[93]研究了不同强度的运输应激对肉仔鸡的影响。试验选用360只1日龄AA肉公雏分配到5个处理组中,分别为:不运输且无休息的对照组,另4个处理采用2×2因子设计,处理因素分别为运输时间(45min和180min),运输结束至屠宰间隔时间(45min和180min)。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饲养至46日龄,然后进行运输处理并采集样品。结果表明,运输会引起肉仔鸡血浆皮质酮显著升高,应激水平增强,也会对宰后肌肉的品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运输后至屠宰前的休息时间对皮质酮水平、肉色(L*值和a*值)的影响较大,长时间的休息有助于降低应激水平,缓解肌肉品质的下降。 9 亲代营养 鸡胚在封闭的蛋壳中发育,是研究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主要模式材料,也是研究亲代营养对子代影响的良好模型。Rao等[94]探讨了亲代低蛋白日粮对狼山鸡胚胎中卵黄瘦素沉积和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120只狼山纯种母鸡分为两组,分别采食10%的低蛋白日粮和15%的常规日粮,并进行人工授精,采食试验日粮4周后收集种蛋进行孵化。结果表明,低蛋白日粮对母鸡体重没有影响,但会降低产蛋率和蛋重,低蛋白日粮使卵黄中瘦素浓度降低,但两个处理组卵黄中皮质酮、T3和T4浓度没有显著差异。出壳时,虽然采食低蛋白日粮的仔鸡体重低,但血清T3水平高,相应地出壳后生长速度快,4周龄时的体重和胸肉重大;孵化第14d时,卵黄囊膜上20-羟-氧化皮质醇脱氢酶(20-HSD) mRNA表达量明显下调,但转甲状腺蛋白和瘦素受体基因(LepR)的表达无改变。与对照组相比,采食低蛋白日粮组20-HSD、糖皮质激素受体、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LepR mRNA在下丘脑的表达显著上调。在低蛋白组鸡胚的胸大肌中,IGF-1和IGF-1受体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该研究表明,亲代采食低蛋白日粮可程序化调控仔鸡出壳后的生长,卵黄和卵黄膜上瘦素的沉积、胚胎下丘脑和肌肉基因的表达都可能与这种程序化调控有关。 闫俊书等[95]通过对高、低脂系肉种鸡饲喂3个蛋白水平(分别是NRC水平的80%、100%和120%)的日粮,子代饲喂正常蛋白水平日粮,研究母体营养对后代肌纤维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母代高蛋白日粮可显著提高子代1日龄肉仔鸡初生重(P<0.05),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母代日粮蛋白水平的降低,子代胸肌肌纤维直径逐渐减小,且低蛋白组显著低于正常蛋白和高蛋白组(P<0.05),2个品系间差异不显著(P>0.05);母代高蛋白日粮有降低MSTN mRNA表达量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低脂系肉仔鸡高蛋白组21日龄胸肌MSTN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蛋白组和低蛋白组(P<0.05)。该研究揭示母代高蛋白日粮可提高后代初生重,且高蛋白日粮有降低胸肌中MSTN mRNA表达量的趋势,母代低蛋白日粮可显著降低后代肌纤维直径、提高肌纤维密度,进而改善鸡肉品质。品系对肌纤维无明显影响。 10 家禽饲养方式 目前家禽饲养主要有笼养和平养两种方式,高密度笼养条件下,由于活动空间狭小,家禽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免疫力及肉产品品质的下降;平养的活动空间大,能量消耗多。姜旭明等[96]研究了不同饲养方式(地面平养、网上饲养、散养)对肉仔鸡健康状况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散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肉仔鸡的行为需求,减少了肉仔鸡出现跛行的机率,同时改善了肉仔鸡肢体两侧的对称性和健康状况。Wang等[97]探讨了散养方式对固始鸡生长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散养鸡的体重和体增重显著低于舍内平养(P<0.05)。散养对屠体重、胸肉重、腿肉重和翅膀重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腹脂和胫骨强度(P<0.05)。散养对肌肉中营养素(水分、蛋白质、脂肪)含量、系水力、剪切力和pH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黄建珍等[98]研究了肉种鸡饲养方式对子代胚肝蛋白表达谱的影响。结果表明:笼养与平养两组在9胚龄、14胚龄和19胚龄时,胚重量和肝重量均无显著差异;出壳时,平养组胚重量、肝重量均显著小于笼养组(P<0.05)。蛋白表达谱分析揭示,平养组和笼养组间表达量存在两倍以上差异的22个蛋白斑点得到鉴定。在这些被鉴定的蛋白中,大多涉及到与机体基础代谢有关的酶、能量产生及信号传导等。 总之,2008~2009年中国大陆学者在家禽(包括水禽)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随着我国养禽业发展模式由数量型向健康与可持续型的转变,未来家禽营养研究的发展方向将主要集中在营养与环境、营养与产品品质、营养与免疫以及分子营养等方面。通过营养调控降低养禽业引起的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家禽营养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研究重点包括建立家禽营养需要动态模型,以及应用合成氨基酸和酶制剂技术配制更有利于环保的家禽日粮等;近年来,我国在营养调控品质性状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将有助于建立禽产品品质的营养调控措施;“营养免疫学”的诞生与发展为禁用或限用抗生素形势下解决家禽生产中的健康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寻找有效的抗生素替代品(如益生菌、调控免疫功能的营养素、植物提取物和酶制剂等)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基因芯片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家禽营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多的与家禽代谢相关的基因被克隆,这不仅为最终的营养干预和调控提供了重要途径,而且对深入揭示营养素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国家禽营养研究在跟踪乃至保持与国际前沿同步发展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传统动物营养学的三大基本任务: 营养需要估测、饲料营养价值评价和饲料配制技术研究,这些传统研究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将为我国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上一篇:浅谈黄腐酸在畜禽生产中的作用
下一篇:2012年我国饲料添加剂开发热点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