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综合篇 > 文章

畜牧业30年发展成就综述

时间:2009-05-22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网站 - 小 + 大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生产方式快速转变的30年,是畜牧业生产向区域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不断推进的30年,是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逐步确立、畜牧业经济快速腾飞的30年。
    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推进对畜牧业生产经营和流通体制的改革,增强了畜牧业产业组织创新能力。畜牧业发展从小到大,从追求数量增长到质量、结构、效益并重,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市场有效供应能力进一步加强。2007年全国肉类产量达到6865.7万吨、禽蛋产量2513.4万吨,分别占世界产量的24.7%和37.7%,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3633.4万吨,居世界第三位。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7年全国畜牧业产值由209.3亿元增加到1612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5%上升到33%。
    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进程逐步加快
    畜牧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化养殖优势逐渐显现。中等规模养殖生猪出栏天数143天,比农户散养少36天;中等规模养殖蛋鸡每只产蛋量16.1公斤,比散养水平高1.3公斤。在此同时,畜牧业生产标准化逐步推进,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截至2007年底,全国通过无公害认证的畜牧企业(个人、协会)3312个,养殖规模34.15亿头(只、羽);经认证的畜产品品种4063个,产量达1415.9万吨,畜产品优质化率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业化加速推进,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2007年初,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已达7万多个,约占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50%以上。带动牲畜饲养量14.6亿头,带动禽类饲养量113.4亿只。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目前,已形成肉、蛋、奶畜产品生产产业带。
    科技提升畜牧业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30年来,畜牧科技贡献率由“六五”末期的34%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国家先后启动了一批畜牧重大科技项目,在畜禽和牧草品种选种选育、饲料生产及安全、主要畜禽营养及饲养管理、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共获国家级奖项26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3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5项。通过这些科技项目,摸清了我国主要畜禽、牧草品种资源和草地资源情况,掌握了各地区主要饲料的成分和营养价值,培育了诸如中国荷斯坦牛等近70个优良畜禽新品种(系)等。与此同时,国家先后实施了“丰收计划”、“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和畜牧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推广应用畜禽杂交改良、饲养等生产配套技术,提高了畜禽生产效率,改善了畜产品质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基础已初步确立,育种、扩繁、推广、应用相配套的构架基本形成。不断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重点建设了绒山羊等100多个品种资源场,抢救了荷包猪、矮脚鸡等一批濒临灭绝的畜禽品种。同时建立了6个家畜家禽基因库保存畜禽品种资源。
    饲料产业发展迅速
    全国饲料产品产量由1980年的110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2331万吨,年递增长率为19.1%。从1992年起,我国饲料产量已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全国已形成包括饲料加工业、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工业,以及饲料科研教育、质量安全监测等为支撑的中国特色饲料工业体系。2007年饲料加工企业达到15376个,比1990年增加了9.75%;饲料原料开发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除蛋白饲料外,大部分原料都能满足国内需求;饲料添加剂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生产品种大量增加,质量不断提升,部分产品还进入国际市场;饲料机械工业技术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远销国际;科研教育不断发展,全国有多所学校设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60%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应用;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龙头,部级质检中心和省级饲料监测机构为骨干,地、市、县级饲料质检站为网络的饲料监测体系。
    草原生态建设取得双重效益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力度,中央共投入资金143亿多元,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建设重大工程和项目,如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牧草种子基地、草原围栏、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草原防火、草原治虫灭鼠等项目。截至2007年底,全国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到2823万公顷,在草原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带动下,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开始转变,牧区畜群结构得到调整,牲畜品种得到改良,出栏周转加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项目区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原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植被覆盖度和牧草产量明显提高,优良牧草比例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严重沙化草地的扩张,草原特有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30年来畜牧业的发展,改善了居民营养结构,有力保障了国家食物安全,促进了农村经济改革和农业生产组织的创新,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了农村经济。

上一篇:中国21世纪的畜牧业生产应与粮食安全相协调

下一篇: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