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临床兽医 > 文章

当前禽病流行状况及防制对策

时间:2009-05-21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阳光网站 - 小 + 大

   据资料报道因疾病造成的家禽死亡率为15%~20%。因此,为了降低死亡和发病率,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养禽业,提高我国的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我国当前禽病流行现状和防制对策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我国的禽病防制的总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威胁我国养禽业的疾病种类多样,其中以传染病的危害最大,而且经常有新的疾病出现。近年来,在禽病的发生和流行过程中,由于不断有病原体的变异出现,因此疾病的临床症状有倾向于非典型性的趋势。同时,耐药性细菌和多重感染等问题也困扰着养禽者和禽病研究者。对目前养禽业产生危害较大的禽病的流行状况及其防制对策简述如下:
    新城疫(ND) 
  新城疫俗称“鸡瘟”,是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烈性传染病。遍及世界各地,是危害养禽业发展最大的传染病之一。
  虽然我国各地所有鸡群对鸡新城疫采取了不同的免疫预防措施,包括多次使用弱毒疫苗和灭活油乳苗,但鸡新城疫仍然在各地不同程度的发生与流行。然而,在不同类型的鸡群,新城疫强毒感染发生和流行的特点各不相同。在成年蛋鸡群及肉用型种鸡群中,由于已经多次免疫了新城疫的弱毒及灭活疫苗,因此很少会发生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典型新城疫暴发、死亡。在这些鸡群中多表现为一时性产蛋下降(特别是产蛋高峰期),或在此同时诱发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和少数神经症状。在商品代肉鸡群中,大多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及不断发生零星死亡,只有部分死亡鸡可能表现典型新城疫的出血性病变。近两年主要流行形式为10~60日龄鸡的高致病性ND和开产前后的减蛋型ND。
  目前,新城疫的免疫程序和方法还是比较混乱,而且也经常由此引起新城疫的非典型性症状。为有效防治ND的发生,笔者认为,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对鸡群在免疫前后进行NDHI抗体监测,根据NDHI抗体高低进行适时免疫并作好日常饲养管理及环境消毒等工作。
   传染性法氏囊(IBD)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其病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能破坏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造成免疫抑制,影响其他疫苗免疫效果,使鸡极易感染其他疾病。法氏囊和肾脏的病变、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呈条带出血,是IBD的特征性病变。
  目前,传染性法氏囊多发生于免疫鸡群,病程延长,死亡率降低,发病日龄范围变大。随着该病的流行和演化,该病现在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除了四五月份多发外,其他月份也有该病的发生。并且,临床症状及病变不典型,出现亚临床型法氏囊病。幼雏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怕冷扎堆,拉白色稀便,剖检时肌肉出血比较明显,法氏囊萎缩或变化不大,仅轻度出血。育成鸡及产蛋鸡多为散发,以拉稀为主要症状,肌肉出血,法氏囊明显肿胀,其体积比正常大。该病的剖检病变很少出现典型的法氏囊严重出血,有的仅出现肌肉出血,有的法氏囊仅有轻微的水肿,且常有新城疫、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继发或并发,给诊断和治疗增加了难度,使死亡率增加。
  近年来,法氏囊病毒超强毒株(vvIBD)和血清亚型或变异株的出现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更为严重。高死亡率是vvIBDV感染的显著特点之一 ,由vvIBDV引起的IBD发病急,潜伏期为24~48h,病程约为7~10d,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死亡率通常可达20%以上,有的鸡群甚至超过50%,死亡曲线呈尖峰状。引起严重的法氏囊损伤是vvIBDV的又一显著特点,病死鸡的法氏囊显著肿大,严重出血,有的外观呈“紫葡萄”样。此外,还表现胸部和腿部肌肉严重出血,脾脏、盲肠、扁桃体的淋巴滤泡变性、坏死,肝褪色等全身性的炎症反应。
  在免疫预防方面,正确地选择适当的疫苗和安排合理的免疫程序是免疫预防的关键。同时,在防制该病的流行中,应注意克服片面依赖疫苗的倾向,重视实施综合防制措施,在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染疫源、合理使用疫苗等措施上建立一整套较为有效的防制办法是十分重要的。

上一篇:鸡病流行特点与防治对策

下一篇:鸡群产蛋率下降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