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监测流调 > 文章

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病毒野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时间:2011-10-10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病。伪狂犬病毒(PRV)属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Ⅰ型,只有一种血清型。病毒的抵抗力较强,但对热、甲醛、乙醚和紫外线都很敏感。伪狂犬病特征为发热、奇痒、呼吸和神经系统障碍,猪无明显的瘙痒症状。成猪常呈隐性经过,很少死亡,是PRV最主要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母猪感染后,可发生流产、木乃伊胎儿、死胎等一系列繁殖障碍症状。青年母猪和空怀母猪常出现返情、屡配不孕或不发情。公猪常出现睾丸肿胀、萎缩、性能下降,失去种用能力。育肥猪出现严重呼吸道症状,生产缓滞,饲料报酬降低。本病对新生仔猪危害最大,除发热、精神萎顿、运动不协调和痉挛外,还可见呕吐、腹泻,病死率高达80﹪~100﹪。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和产仔旺季多发。往往在分娩高峰的母猪舍先发病,几乎每窝都发病,发病率达100﹪,但发病和死亡有1个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另外PRV感染猪只可终生带毒,因此PR对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严重。
        伪狂犬病1813年就存在于美国,但直到1902年Aujesjky才将其与狂犬病区分开并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20世纪中期,伪狂犬病在东欧及巴尔干半岛的国家流行较广,60年代之前,猪被感染后其症状比较温和,在养猪业中未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然而在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强毒株的出现,猪场爆发伪狂犬病的数量显著增加,而且各种日龄的猪均可感染,其症状明显加剧。我国自1947年首次报道以来,已有多个省市有本病的流行,近年有流行扩大的趋势。疫苗接种虽可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减少病毒的扩散,但并不能完全阻止野毒的感染和排毒。为掌握伪狂犬病野毒在广东省养猪场的感染比例,从而得出伪狂犬野毒对养猪生产的危害性,为防治伪狂犬病作出合理的评估。我们应用ELISA法对广东部分注射了伪狂犬基因缺失苗的集约化猪场进行了猪伪狂犬野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待检血清广东6个集约化养猪场的不同批次、不同育龄的364份猪(均已免疫伪狂犬基因缺失苗)的血清;
        1.1.2 检测试剂猪伪狂犬野毒抗体ELISA诊断试剂盒(批号:09836-106KY,美国艾迪氏公司),包括已包被好抗原的96孔酶联反应板,标准阴、阳性血清,辣根过氧化物酶(HRPO),TMB底物溶液,终止液,稀释液,洗涤液等; 
        1.1.3 仪器酶标检测仪。
        1.2 方法 采用ELISA法
        1.2.1 被检血清的稀释:取50μl血清,加入50μl稀释液中混匀,待检;
        1.2.2 除空白对照孔外,每孔加入100μl(1:2)的稀释血清,同样以1:2稀释对照血清,设阳性对照2孔,阴性对照3孔,空白孔不加,轻轻振匀孔中样品(勿溢出),置室温1h;
        1.2.3 甩掉孔中的溶液,用洗涤液洗板3~5次,300μl∕孔,最后一次拍干;
        1.2.4 每孔加酶标二抗—辣根过氧化物酶100μl,置室温20min; 
        1.2.5 洗涤3~5次,方法同1.2.3;
        1.2.6 每孔加TMB底物100μl,置室温15min;
        1.2.7 每孔加终止液50μl;
        1.2.8 结果判定:以空白孔调零,在酶标仪上测各孔OD650值。通过计算样品与阴性对照的比例(S/N)来确定伪狂犬野毒抗体的有无。
        S/N=样品OD650值/阴性对照平均OD650值
        注:①S/N≥0.6,样品确定为阳性;②S/N>0.7,样品确定为阴性;③0.6<S/N≤0.7,样品为可疑。
        2 结果 
        2.1 各场各批次各类别猪伪狂犬病毒野毒感染的检测结果如表1~6。
    表1 A场各批次各类别猪伪狂犬野毒感染的检测结果

    批次 类别      检测头数(头) 阳性头数(头) 阳性率(﹪)
    1    母猪 (产前) 10             10            100
    2    仔猪          10             7             70
    3    仔猪          10             10            100
 

上一篇:猪丹毒血清学诊断技术

下一篇:聚焦血管瘤淋巴白血病的流行病学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