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常见产科疾病之一,它不仅仅影响奶牛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产奶量急剧下降和繁殖力降低,而且还会造成奶牛屡配不孕,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对患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内菌群的分离鉴定研究,多数认为该疾病是由细菌、真菌、支原体、霉形体及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其中细菌性感染是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绿脓杆菌等是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菌。但不同地区奶牛子宫炎病原分离结果有所不同,有关引起河北省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原尚未见报道,给临床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造成很大难度。为此,本试验在对河北省邢台市某奶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临床调查基础上,查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原,为进一步研究治疗药物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河北省邢台市某农场3个大型牛场饲养的奶牛中随机选取20头患临床型子宫内膜炎的奶牛为研究对象,常规饲养管理。 1.2 病料采集 对20头经临床诊断为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先通过直肠检查掏出粪便,再用0.1%新洁尔灭溶液清洗奶牛外阴部。然后用灭菌输精管按人工授精术式无菌作送人子宫颈,分别采取子宫分泌物1—3mL注入灭菌的离心管内,编号,封盖,贴上标签,置冰箱(4℃)保存待检。同时,逐一取分泌物1—2滴涂在载玻片上,待干燥后用甲醇固定,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观察病原形态并记录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比例。 1.3 病原分离鉴定 将采集的子宫分泌物逐个接种到事先准备的肉汤培养液中37 ℃增菌培养;然后将增菌培养液划线接种于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挑取单个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并镜检;疑是杆菌的接种到麦康凯培养基上,根据菌落形态、菌体形态和染色特征,分别接种到鲜血琼脂斜面上进行纯培养。将分离到的菌株逐个接种微量糖发酵管内进行生化检验;同时进行吲哚、MR、VP试验(参照《常见革兰氏阳性菌的简易鉴定方法》、《伯杰细菌鉴定手册》和《临床细菌学》中的细菌分类方法进行)。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和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分泌物镜检 20头患病奶牛子宫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发现大量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其中革兰氏阳性杆菌占4.35%,革兰氏阳性球菌占69.57%,革兰氏阴性杆菌占26.09%,未检出革兰氏阴性球菌。表明引起子宫内膜炎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 2.2 病原分离鉴定 2.2.1 患病奶牛病原分布和感染情况 从20头子宫内膜炎病牛子宫分泌物中共分离得到6种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占总菌株数的34.78%;表皮葡萄球菌6株,占总菌株数的26.09%;大肠杆菌4株,占17.40%;沙门氏杆菌、链球菌各2株,各占8.70%;蜡状芽孢杆菌1株,占4.35%。从20头患病奶牛感染病原来看,单一感染占60%,混合感染占40%。 2.2.2 病原培养特性、染色特性和生化鉴定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约1-2mm不透明的湿润、光滑、圆形菌落,久置呈金黄色;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较大,呈p·溶血;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不生长;为革兰氏阳性的葡萄串状排列的球菌,无芽孢。表皮葡萄球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约1.5-2 mm不透明的菌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菌落,不溶血;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不生长;为革兰氏阳性的葡萄串状排列的球菌,无芽孢。沙门氏杆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较小、半透明菌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形成光滑、微隆起、无色而略呈半透明的小菌落,不溶血;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不生长;为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直杆菌,无芽孢。大肠杆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凸起、光滑湿润、半透明、灰白色菌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形成约2—3 mm灰色或微黄色、光滑湿润菌落,呈p溶血;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生长旺盛,形成不透明的红色菌落;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直杆菌,单个或成双排列,无芽孢。蜡状芽孢杆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边缘不整齐、似白蜡状大菌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不透明、似毛玻璃状的菌落,呈。溶血;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不生长;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菌体两端平整,多呈链状排列,芽孢呈椭圆形不突出。链球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不良,形成针尖大的小菌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呈。或p溶血;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不生长;为革兰氏阳性长链状排列的球菌,无芽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