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罗勋(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 545003) 摘 要:文章分析猪场防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重视猪场整体环境的治理、消毒失误、疫苗免疫失误、不及时进行免疫和疫情检测、监测、引种与隔离不当、病死猪处理不当、忽视猪群的保健和疫病防治不及时。解决措施是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制定科学免疫计划、合理地进行药物保健、发现传染病时及时采取措施。 关键词:猪场;防疫;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程度得以迅速提高,特别是集约化、现代化养猪蓬勃兴起:农村出现了一大批养猪专业户;许多大、中城市为了发展菜篮子工程,相继建立了不少工厂化养猪场,使我国养猪业步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实现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的发展方针。我国是世界养猪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存栏数约占世界总存栏量的51.8%,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总量的46.8% ,猪肉占我国肉类总产量的 66.1%。养猪业的发展既可满足了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的消费需求,又能为农民增收致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与粮食转化、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养猪业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养猪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我国养猪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猪病的发生与流行日趋严重,已成为阻碍我国养猪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由于盲目从国外大量引进种猪和对猪病检测力度不够等原因,原来我国没有的疫病,如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副猪嗜血杆菌病等近20种疫病随引种传入。二是随着国内种猪的流动频繁、猪群密度的提高、应激因素的增多,为疫病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猪群越大,若发生疫病流行,则遭受的损失也越严重,并且猪病的种类多,病性复杂,诊治困难,严重影响养猪者的积极性。三是一些养猪场在兽医防疫方面仍然沿用分散的、副业型的传统兽医防疫技术,势必不能防御疫病的侵袭,结果导致养猪场的亏损或趋于破产,对我国的养猪事业形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为了更进一步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观念,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控制和消灭猪病,满足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需要,笔者在总结30多年来猪病综合防疫的经验,吸取教训,参考这一领域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较详细地分析猪场防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猪场防疫存在的问题 1.1 不重视猪场整体环境的治理 1.1.1 不重视绿化猪场环境 绿化畜牧场环境,是实现家畜环境控制的一项重要的影响深远的措施。绿化猪场环境的意义是:①净化空气。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据研究,1公顷阔叶林1d可吸收1000kg的CO2,释放出约730kg的O2;每平方米面积草坪1h可吸收CO21.5g;合理植树绿化,绿化带可以阻留净化有害气体的25%~40%和煤烟中的SO2的60%,使猪场恶臭强度下降50%;还可以净化澄清35%~67%的粉尘。②防止疫病传播及改善猪场小气候,起遮荫、降温作用。如绿化带可以降低温度10~20%,减轻热辐射80%,减少细菌含量22~79%。③防风、防噪音和防火的作用。④猪场绿化后,环境优美、人的心情舒畅,工作效率也高。 1.1.2 不重视猪场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 我国地域辽阔,大、小养猪场不计其数,生产技术不尽一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在养猪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忽略了环境的重要性,导致环境控制手段和环境工程设施落后,跟不上养猪生产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①不注意场内环境的综合治理。场内存在疫病的传染源和传染媒介,康复猪和健康猪过早混群;中、小猪场做不到“里不出、外不进”;猪场的粪便和污水不加处理任意堆弃和排放,导致场区大气质量恶化,土壤和水也受到污染。驱虫、灭鼠、防鸟、防蚊蝇工作做得不好,给疫病传播留下隐患。②不注意场区周围环境治理。排污沟没有建为暗沟,并且不注意清理,不能及时清淤、清杂草;场区周围没有防风林,空气中尘埃、细菌不能有效阻隔。③猪舍内环境差。猪舍不符合要求;有的猪场因猪舍通风设计不合理,形成涡风区或短路,导致通风量不足;我国养猪生产在引进水冲或水泡粪便的养猪生产线时,没有引进环境控制设备和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导致舍内湿度过大,冬季失热多,夏季散热慢;粪便污水难以处理,造成场区环境污染,给防控疫病留下了死角。 1.2 消毒失误 消毒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消毒的目的是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猪场由于管理不到位,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素质有高有低,在执行消毒工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以下问题: 1.2.1 盲目选择消毒药 市场上的消毒药多种多样,而不同种(型)的微生物对消毒药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例如病毒多数对2%~4%热烧碱溶液、10%~20%石灰乳等碱性消毒剂敏感;对于炭疽杆菌及梭菌必须选消毒效力强的消毒剂才起效,如10%~20%热烧碱溶液、10%~20%漂白粉乳剂、10%福尔马林等。猪场往往忽视了微生物的敏感性而盲目选择消毒药,达不到消毒效果。 1.2.2 配制消毒药的浓度不准确 消毒药的抗菌活性取决于其与病原体接触的浓度。在有效浓度水平以上的一定范围内,药物的浓度越高,效力越强,反之则越弱,但是由于剂量——效应曲线常成抛物线的型式,达到一定程度后效应不再增高。因此,必须选用适当的消毒药浓度才能取得良好的灭菌效果。在生产实际中,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用专门称量容器称量或随意操作进行消毒药浓度的配制,易造成消毒药浓度过大或不足。消毒药浓度过大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对猪体与人体造成危害;消毒药浓度不足既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又给疫病控制带来隐患。 1.2.3 消毒不到位、不彻底、不同步 消毒剂的消毒效果除与浓度有关外,还受到有机物、酸碱度、温度和作用时间等影响,应按消毒规程进行;紫外灯消毒的效果受到紫外灯的强度、距离、室温、尘埃、照射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有些猪场达不到此要求,起不到应有的消毒效果。有的猪场忽视了进出口的消毒;忽视了外来人员、物质、车辆的消毒;在猪舍的消毒工作中往往重视了全进全出的大消毒,发现病猪后忽视了临时开展的局部小消毒等。此外,有的万头猪场在对猪场的消毒过程中,做不到各车间同时进行同时结束,使病原菌有可能扩散或传播,给猪场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 1.2.4 消毒程序不落实 猪场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负责人对工作人员监督、宣传、教育、指导不到位,造成不能彻底的贯彻和落实消毒程序和消毒制度,致使消毒效果大大降低,给猪场的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