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8-27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5.1 细菌学诊断 已有临床症状的病牛,可刮取直肠黏膜或取粪便中的小块黏液及血液凝块,尸体可取回肠末端与附近肠系膜淋巴结或取回盲瓣附近的肠黏膜,制成涂片,经抗酸染色后镜检。副结核杆菌为抗酸性染色(红色)的细小杆菌,成堆或丛状。镜检时,应注意与肠道中的其他腐生性抗酸菌相区别,后者虽然亦呈红色,但较粗大,不呈菌丛状排列。在镜检未发现副结核杆菌时,不可立即作出否定的判断,应隔多日后再对病牛进行检查。有条件或必要时可进行副结核杆菌的分离培养。 5.2变态反应诊断 对于没有临床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家畜,可以用副结核菌素或禽结核菌素做变态反应试验。变态反应能检出大部隐性型病畜(副结核菌素检出率为94%,禽型结核菌素为 80%),这些隐性型病畜,尽管不显临床症状,但其中部分病畜(约30%~50%)可能是排菌者。 5.3 血清学诊断 (1)补体结合反应:补体结合反应最早用于本病的诊断。与变态反应一样,病牛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即对补体结合反应呈阳性反应,但其消失却比变态反应迟。据实际观察,补体结合反应与变态反应具有互补关系,两者不能互相代替,而应配合使用。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近年来,国内外应用ELISA诊断本病的报道日益增多,认为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补体结合反应,尤其适宜于检测无症状的带菌牛和症状出现前补体结合反应呈阴性反应的牛。从世界趋势看,ELISA有可能代替补体结合反应而获得广泛应用。 (3)琼脂扩散试验:本法可用于确诊临床上疑似患病的绵羊和山羊。 (4)免疫斑点试验:本法的敏感度可与ELISA相比,其优点是简便、快速,并且可在野外使用。 此外,还有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抗体及对流免疫电泳等均可用来诊断本病。 5.4 DNA技术 最近,副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DNA探针已经研制成功。这项技术可快速地检出牛粪便中的副结核分枝杆菌DNA片段,使从粪便中检测病菌的时间从以往培养8~12周缩短到24h以内。本法比其他免疫学方法要特异得多,除了与禽分枝杆菌Ⅱ型有交叉外,可以与其他分枝杆菌区别开来。 防制 由于病牛往往在感染后期才出现临床症状,因此药物治疗常无效。预防本病重在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对幼年牛只更应注意给以足够的营养,以增强其抗病力。不要从疫区引进牛只,如已引进,则必须进行检查,确证健康时,方可混群。 曾经检出过病牛的假定健康牛群,在随时做观察和定期进行临床检查的基础上,对所有牛只,用副结核菌素作变态反应进行检疫,每年要做4次(间隔3个月)。变态反应阴性牛方准调群或出场。连续3次检疫不再出现阳性反应牛,可视为健康牛群。 对应用各种检查方法检出的病牛,要及时扑杀处理,但对妊娠后期的母牛,可在严格隔离不散菌的情况下,待产犊后3d扑杀处理;对变态反应阳性牛,要集中隔离,分批淘汰,在隔离期间加强临床检查,有条件时采取直肠刮下物、粪便内的血液或黏液作细菌学检查;对变态反应疑似牛,隔15~30检疫一次,连续3次呈疑似反应的牛,应酌情处理;变态反应阳性母牛所生的犊牛,以及有明显临床症状或菌检阳性母牛所生的犊牛,立即和母牛分开,人工喂母牛初乳3d后单独组群,人工喂以健康牛乳,长至1、3、6个月龄时各做变态反应检查一次,如均为阴性,可按健牛处理。 被病牛污染过的牛舍、栏杆、饲槽、用具、绳索和运动场等,要用生石灰、来苏儿、苛性钠、漂白粉、石炭酸等消毒液进行喷雾、浸泡或冲洗。粪便应堆积高温发酵后作肥料用。 关于本病的人工免疫,尚未获得满意的解决方法。国外曾应用菌苗对牛、绵羊进行预防接种,但因免疫效果不佳和使接种牛对变态反应呈阳性反应等问题,而未能推广。 |
上一篇:羊焦虫病的症状及治疗
下一篇:牛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防治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