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药理学研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既要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又要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前者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简称药效学;后者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 ,简称药动学。二是尽早引进或应用边缘学科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研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同样有此特点。中药药理研究的特色就是如何体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药理研究,突出中医药理论特色将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中兽药的应用、开发和研究现状 1. 中兽药的应用现状 随着近几十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的飞速发展,中兽药应用领域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以迅速适应畜牧养殖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的变化:(1)从大家畜(牛马)为主转向中、小畜禽(猪、羊、禽等)以及鸟兽鱼虫等特种经济动物;(2)从个体治疗为主转向群体或集约化防治;(3)从防治结合为主转向以防为主;(4)从防治疾病为主转向既要防治疾病又要提高生产性能等。随着这些转变和畜禽养殖业的日益兴旺,中兽药从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又重新得到了扩展。兽药行业是养殖业的服务行业,目前国内中兽药占兽药市场份额仅20%左右。据行业统计表明,每只鸡一年的平均兽药使用量约为1.5元,每只生猪每年的平均兽药使用费为5元。国内每年禽用兽药的交易额在180多亿元左右,猪用兽药的交易额在25亿元左右,再加上草食家畜、渔业等兽药合计为200~250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兽药行业的市场容量非常大。 然而我国的中兽医药行业的现状是:现有的2586兽药生产厂家中,有2000多家生产各种中兽药制剂4000余种。而现有的大部分国营兽药厂受资金、人才等因素限制,技术、设备更新缓慢,造成产品老化,不能适应现有的市场需求,面临关停并转或勉强维持的局面。根据农业部规定,2005年国内兽药厂将由现在的2586家按5:1的比例缩减,都必须通过GMP认证。 2. 中兽药的开发和研究现状 全国各省市虽然年年都有中兽药的新产品或新制剂申报和批准,可是近年来三类以上的新中兽药产品或制剂申报和批准的很少。《中国兽药典》1990年版二部收载中药成方制剂81个;2000年版二部收载成方制剂183个,增加102个;目前正在修订的2005年版《中国兽药典》拟增加的新的中兽药制剂11个,可见中兽药新制剂、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明显不够,而且中兽药的剂型没有明显改变,还是传统散剂居多。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兽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够,缺乏中药及其制剂质量的控制方法和评价方法以及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等。如此状况,显然不能适应畜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目前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中兽药基础性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为中兽药的新产品和新制剂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譬如: (1) 新型免疫刺激复合物及其佐剂作用的研究(浙江大学,胡松华):人参皂甙体内外可显著提高奶牛血液和乳中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功能;人参总皂甙对猪丹毒疫苗,人参皂甙Rb1对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人参总皂甙、人参单体皂甙Rb1和Rg1对猪细小病毒(PPV)疫苗有显著的佐剂作用,并且主要增强IgG2免疫反应;人参皂甙和氢氧化铝铝胶混合协同发挥佐剂作用。有关人参皂甙免疫佐剂用途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02110578.2)。 (2) 中药成分的免疫增强作用和机理及新型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胡元亮):运用免疫学技术,比较了10种中药成分的免疫增强作用。通过临床实验,比较了2个中药成分复方对新城疫苗和兔瘟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结果表明,2方的佐剂作用稍优于油佐剂,低剂量为最佳剂量,基本完成了新型免疫增强剂的研究。 (3) 中药促孕保胎作用的细胞和分子免疫学机制研究(河北农业大学,钟秀会):在生殖免疫方面,针对早期胚胎丢失开展了生殖免疫学机理研究,发现自然杀伤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F4/80+巨噬细胞,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2等有关细胞因子参与子宫局部的免疫调节,研究证实中药(黄芩、白术等)保胎的作用在于降低子宫免疫细胞数量,抑制子宫有害细胞因子水平和提高子宫有益细胞因子的含量。中药(黄芩、白术等)能提高实验动物胚胎移植的胚胎着床数,降低子宫组织中IFN-γ的含量,使IL-10的含量增多,NO含量降低。使用中药复方使米非司酮促流产组实验动物的Th2型细胞因子如IL-4、IL-10上升,IL-2、IFN-γ的含量显著下降(P<0.01),这为中药保胎基础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对于提高母畜繁殖力、提高转基因动物和克隆动物的胚胎着床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4) 健脾消食中药对鸭胰腺外分泌的影响及其机理(中国农业大学,许剑琴):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山楂可促进胰液总量、淀粉酶活性增加,党参可促进蛋白含量、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活性的升高,具有促进胰腺外分泌和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揭示了中药健脾助消化的药理学机制以及中医脾胃学说中“脾”与现代解剖上“胰腺”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