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预防兽医 > 文章

兽用寄生虫疫苗研究进展

时间:2009-10-10    点击: 次    来源:兽医中国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随着寄生虫学者对寄生虫形态、结构等特征的研究,寄生虫免疫学开始揭晓。目前使用的寄生虫疫苗主要是活苗或致弱苗,属劳动密集性产品,主要集中于原虫,包括球虫、弓形虫、新孢子虫、巴贝斯虫、梨形虫和贾第虫等,而针对线虫、绦虫和体外寄生虫的疫苗相对较少。 
   寄生虫疫苗不像细菌与病毒苗那样容易研制成功,主要是因为寄生虫是真核生物,大多数是多细胞动物,有着复杂的生活史,虽然在寄生虫的离体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绝大多数寄生虫还不能在人工条件下离开宿主培养;寄生虫抗原复杂、易变异、伪装、表面抗原脱落与更新,使宿主难以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
    现分别将已成功研制和正在研制的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一、已研制成功的疫苗
   (一)致弱苗
   从目前使用的兽医寄生虫疫苗类型来看,致弱活疫苗占有绝对优势,其保护机理主要是模仿自然感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活疫苗也存在不少问题:
   安全性问题:活苗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但毕竟是活的虫体,在特定的情况下,仍有致病的可能;
    免疫保护效果不一:有些寄生虫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其疫苗往往对某种动物保护效果较好,对另种动物保护效果较差,或者对不同年龄的动物保护效果不一致;
    经济效益:尽管有些疫苗免疫保护性好,但生产成本高、免疫方法复杂、与抗寄生虫药的广谱性相比具有较窄的保护范围。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致弱寄生虫疫苗的使用,同时,也促使相关人员去研究和开发新的疫苗。
    (二)分泌抗原苗
    寄生虫的分泌或代谢产物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制备分泌抗原苗的一种途径就是在具备成功的培养技术的前提下,可以从培养液中提取有效抗原作为制备虫苗的成分。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有牛的巴贝斯虫苗和犬的巴贝斯虫苗,分别在澳大利亚和欧州广泛应用。这种虫苗实际上是一种混合苗,它包括多种成分,在应用时往往需要佐剂和多次接种,而且其前期技术条件(病原体的培养)要求较高,并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成本上有时不易被接受。制备分泌抗原苗的另一个途径是从发病动物体内直接提取抗原。例如从发病泰勒虫病牛血清中提取的抗原可以再免疫其它易感牛。
   (三)基因工程疫苗
    在抗寄生虫感染方面,已对DNA疫苗研究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在日本,分体吸虫、绦虫、疟原虫、利什曼原虫、隐孢子虫、弓形虫、锥虫、球虫等疾病中,DNA疫苗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其中疟疾DNA疫苗已获准生产。
    重组基因工程苗在寄生虫方面成功的例子为血吸虫重组基因工程苗,以重组GST(谷胱甘肽-S-转移酶)为代表的基因工程苗在动物和人体上都进行了试验,保护效果在50%以上。该蛋白质在血吸虫的各个发育时期(包括虫卵期)都有表达。另外,该抗原还可在大肠杆菌内高效表达,且提纯方法极为简单。
   二、正在研制的疫苗
     (一)疟原虫疫苗
     疟疾疫苗的研制是疟疾防治中的重要内容。从70年代的全虫活疫苗,到80年代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如MSP1、EMP1等)和化学合成多肽疫苗(如SPf66),由于其激发的免疫反应低下、临床试验效果不佳,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90年代核酸疫苗以其突出的优点,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Sedegah等(1994)用约氏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肌肉注射小鼠后,可产生抗环子孢子蛋白特异性抗体和CTL反应,两种反应的水平均高于减毒子孢子免疫的小鼠。接种DNA疫苗的肝期原虫用5×105子孢子攻击,可使感染负荷下降86%;接种2~3次DNA疫苗的小鼠,再以102子孢子攻击,结果显示疫苗对68%的小鼠具有保护作用,说明接种核酸疫苗可用于抗疟疾感染。
    目前,用作疟原虫核酸疫苗研究的保护性抗原基因主要有:CSP、MSA1、MSA2、SSP2、HEP17、EXP1和RESA等。1997年Butler等在Nature上报道了一项临床试验,以一种编号QS21的试剂为佐剂,接种含环子孢子疟原虫蛋白基因的核酸疫苗,结果7个志愿者经感染有疟原虫的蚊子的反复叮咬后有6人获得了保护。该项试验为寄生虫核酸疫苗应用于人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利什曼原虫疫苗
    利什曼原虫(Leishm aniaspp)不同种及亚种引起不同类型的利什曼病, 分别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利什曼病疫苗可分为组分抗原、经遗传手段转化的无毒活虫株、合成和重组抗原、表达利什曼抗原的重组菌/病毒和DNA 疫苗, 大多数均处于临床前期。
    在分子疫苗候选抗原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如表面糖蛋白GP63、Lack抗原和虫体表面抗原2(PSA -2)。其中GP63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该糖蛋白是迄今为止研究最深入的一种细胞外酶, 又称“主要表面抗原”或“前鞭毛体表面蛋白酶(PSP)”,约占前鞭毛体总蛋白量的1%。
    这些抗原加佐剂免疫可在试验动物诱导明显保护性,但这些佐剂可能不合应用于人;已找到其他途径用感染载体如BCG,沙门氏菌和豆苗病毒构建重组BCG表达的利氏曼表面抗原GP63,并证明可诱导小鼠对利氏曼原虫的保护性免疫力。编码GP63基因还在致弱鼠伤寒沙门氏杆菌表达,并用口服途径免疫小鼠。Xu等用含编码利什曼原虫GP63基因核酸疫苗pcDNA1-GP63直接免疫BALB/c鼠,检测到质粒在小鼠至少存在40天,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高水平表达的GP63。硕大利什曼原虫攻击感染,发现鼠已产生高度抵抗力。利什曼原虫抗原能诱导免疫小鼠产生高水平细胞因子,通过Th1型细胞免疫抵抗攻击。BALB/c小鼠一般对利什曼原虫感染敏感,因为它不能激活Th1反应,除非加入外源性的IL-12。刘全等(2003)还证明Lack抗原基因也能诱导小鼠产生对利什曼原虫产生保护性免疫。

上一篇: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下一篇:我国耐热保护剂活疫苗研发与应用现状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