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加工

预制菜“国标过审”背后的认知大战

日期:09-16 作者:豆包- 小 + 大

该草案首次明确提出一系列强制指标,如 “不添加防腐剂”,这一规定极大地回应了消费者对于预制菜食品安全的担忧,让消费者在食用预制菜时更为安心。同时,草案还规定 “需标注预制菜身份”,这一要求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使消费者在购买和食用预制菜时能够做出更为自主的选择 。在此之前,预制菜行业的标准可谓杂乱无章,141 项地方标准各自为政,导致同一道预制菜可能横跨 GB(国标)、SB(商业行业标准)、Q(企业标准)等多个不同的标准体系,这不仅让消费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预制菜产品时感到困惑,难以判断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也给企业的生产和市场监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如今,国标草案的通过,为预制菜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预制菜行业即将从混乱无序的 “野蛮生长” 阶段迈向有规可循的 “合规时代”。

(二)企业的 “效率标准” 与消费者的 “体验标准”

在餐饮经营者的经营考量中,预制菜无疑是实现降本增效的有力工具。通过中央厨房进行统一加工,能够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据相关数据统计,人力成本可降低 30%。同时,出餐速度也能得到显著提升,相比传统烹饪方式,出餐速度可提升 50% 。这对于连锁品牌而言,是实现快速扩张的核心要素。以海底捞为例,其通过中央厨房对食材进行预制处理,不仅保证了全国门店菜品口味的一致性,还能快速响应顾客的需求,使得门店在高峰时段也能高效运营,为品牌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 “体验标准” 与企业的 “效率标准” 存在巨大差异。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65% 的消费者认为 “预制菜价格应比现做菜低 30%”,他们认为预制菜在加工过程中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价格也应相应降低 。同时,高达 78% 的人非常介意餐厅隐瞒预制菜的使用情况,他们希望在消费时拥有充分的知情权,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所食用的菜品是否为预制菜。这种供需两端的标准割裂,让众多餐饮企业陷入两难的境地。以西贝为例,若明确标注菜品为预制菜,可能会导致部分消费者因心理上对预制菜的抵触而选择其他餐厅,从而造成客源流失;若不标注,一旦被消费者发现使用了预制菜,就会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和信任危机,导致口碑受损。这种 “标了怕丢客,不标怕被骂” 的两难处境,正是预制菜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

(三)地方试点:广东的 “明示” 探索

作为预制菜产值第一大省,广东在预制菜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道路上先行一步,积极开展地方试点,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2025 年 1 月,广东率先出台了《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这一地方标准的出台,犹如一场及时雨,为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该标准明确要求产品名称必须标注 “预制菜”,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能够清晰知晓产品属性 。同时,还细化到 “原料投料量”“烹饪方式” 等信息,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详细的产品信息,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产品,做出购买决策。深圳某连锁餐厅积极响应这一标准,进行了 “菜单明示” 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发现,主动标注 “预制菜” 的菜品销量虽然下降了 20%,但客诉量却减少了 40% 。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消费者并非完全反对预制菜,他们真正反对的是信息不对称。当消费者能够清楚地了解菜品的真实情况时,即使是预制菜,他们也能够理性对待,做出自己的选择。广东的这一 “明示” 探索之举,为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也让我们看到了通过规范管理和信息透明化,能够有效化解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疑虑,促进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预制菜的 “场景变革”:从 “污名化” 到 “场景适配”

(一)消除偏见:预制菜并非 “低端” 代名词

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中,预制菜常常被贴上 “低端”“不健康” 的标签,仿佛其天生就低人一等。然而,深入探究后会发现,这种认知是片面的。预制菜实则是食品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例如,麦当劳的冷冻薯条,在制作前已在工厂经过预处理,通过标准化流程进行切割、油炸和冷冻,然后配送到各个门店,只需简单复炸就能上桌;星巴克的即饮咖啡,也是提前在工厂调配好,经过杀菌、灌装等工序,消费者购买后即可直接饮用,这些本质上都属于 “预制” 的范畴 。

上一篇:金锣如何织就健康肉制品“矩阵密码”?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