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加工

预制菜“国标过审”背后的认知大战

日期:09-16 作者:豆包- 小 + 大

一、一场跨维度的论争:当 “预制菜” 成为薛定谔的存在

(一)罗永浩发声:揭开 “现做神话” 的表象

“花费 150 元食用预制菜,相较于预制菜本身,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被视作愚昧的消费者。” 罗永浩的言辞犹如导火索,引发了消费者对于中高端餐饮的信任危机。他所展示的西贝菜单中,售价 98 元的牛大骨、79 元的油泼面,被指为中央厨房预制后加热的 “微波炉料理”。在罗永浩看来,高价餐厅使用预制菜本无可非议,但务必使消费者知悉,不能以 “现做” 为幌子售卖预制菜,此乃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

而西贝 “无一道预制菜” 的强硬回应,却被揭露存在前后矛盾之处。前一日刚刚开放 370 家门店后厨直播,次日便紧急关闭,这无疑坐实了 “越描越黑” 的质疑。这一举措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致使消费者对西贝的信任降至谷底,也让预制菜这一原本就饱受争议的话题,再度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二)贾国龙的坚持:深陷 “高端餐饮” 的身份困境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 “脱不下的长衫”,暴露了行业共识的断裂。他坚持 “预制菜需符合国标定义”,认为西贝的菜品虽经过中央厨房预加工,但不属于预制菜,因为预制菜是成品,而西贝的菜品在门店还有最后的烹饪环节 。他忽视了消费者心中 “预制菜 = 非现做” 的直观认知,在消费者视角中,只要不是现场从食材开始制作的菜品,均可被称为预制菜。

当消费者在超市坦然购买 50 元的预制佛跳墙,却难以接受餐厅里 150 元的 “加热菜”,其本质是场景预期的偏差。超市场景下,消费者是 “主动选择便捷”,在购买预制菜时,明确知晓自己选择的是经过加工的速冻食品,对保质期、添加剂等也有心理预期;而餐厅场景是 “期待现做体验”,尤其是像西贝这样客单价较高的品牌,消费者更期望品尝到现场制作的新鲜美食,难以接受 “花高价吃加热菜”。这种认知差异使得西贝的 “国标论” 显得缺乏说服力,也让贾国龙陷入了身份焦虑的困境。

(三)消费者的疑惑:在 “知情权” 与 “选择权” 间徘徊

调研数据表明,82% 的消费者支持 “餐厅明示预制菜”,但对 “预制菜” 的定义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 “提前 6 小时备好的食材” 算预制,有人觉得 “冷冻保存的半成品” 才算。这种模糊认知导致连锁快餐与高端餐饮在预制菜接受度上呈现出巨大差异。在连锁快餐店,超过 50% 的消费者可以接受预制菜,因其快捷、便利,契合消费者对快餐的需求;但在高档餐厅,仅有 8.8% 的消费者可以接受预制菜,消费者对高档餐厅的期待是高品质、新鲜现做的美食体验 。

这种差异揭示了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的 “定义迷局”。消费者渴望拥有知情权,期望在点餐时能清晰知晓菜品是否为预制菜,以便做出选择;同时,他们也希望在不同的消费场景中,能有更多符合自身预期的选择。但目前预制菜定义的不明确,使消费者在选择时充满困惑,也对餐饮行业的信任产生了影响。

二、预制菜的 “标准困境”:当工业化遭遇 “中国胃”

(一)国标通过:姗姗来迟的 “身份认证”

在预制菜行业的发展进程中,长期处于 “野蛮生长” 状态,各地标准各异,行业规范缺失,致使预制菜市场发展乱象丛生。然而,2024 年 9 月 13 日成为预制菜行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顺利通过审核。这一草案的通过,犹如为预制菜颁发了一张迟到已久的 “身份认证”。

上一篇:金锣如何织就健康肉制品“矩阵密码”?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