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固体粪污、液体粪污收集、处理、利用设施需要的占地面积大,在《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规范》中推荐值,每头猪每日产生的全粪污是0.01立方米,而固体粪污仅0.002立方米,液体粪污占全粪污量的80%,且大多通过氧化塘、沉淀池等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以一个年出栏万头的猪场为例,需要近1.5万立方米的氧化塘或沉淀池,用地对猪场来说是一个制约因素。臭气污染在本区域内90%以上缺乏合理的收集途径、设施及有效利用模式,也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老旧猪场建场时基本上都没有考虑臭气收集、利用环节,当前新建猪场建场时有的考虑了臭气如何收集、利用,但实际应用效果不佳。 在配套消纳土地方面,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存栏300~500头母猪的猪场基本上还能满足,部分猪场也能实现种养循环模式,但大规模猪场,如年出栏30万头猪的猪场需要配套消纳土地约10万亩左右,一般不好实现,再者目前的楼房猪场,更需要大面积的土地配套。实际生产当中,虽有相关文件规定,但多数猪场在考虑规模发展时,对粪污处理设施及土地配套方面考虑甚少,导致种养循环发展不能有效衔接。 通过发酵生产有机肥的设备运转率不高。一是一次性投入成本比较高,实际应用中有立式发酵罐、横式发酵罐;二是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配合发酵菌种才可以生产,发酵菌种受温度、操作人员文化水平影响很大,温度不适宜菌种不能发挥作用,导致进罐粪污不能发酵;再者用电成本较高,据应用者反映生产1吨有机肥需要200多度电,光用电成本就达到120元左右,导致养殖场不能正常运转。 三、未来发展,建议采取的措施 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贯彻废弃物资源化新发展理念,以“优供给、强安全、保生态”为目标,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的力度,使得养殖企业不断增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投入,从单一注重生产到生产、生态和生活并重,提升养殖场(户)对粪污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的认识理念,形成老场积极改造升级,新建场规范建设,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以“增效”为着力点转型升级,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用新的制造业装备去建造新猪场、用物联网新技术去装备新猪场、用数字智能化实现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管理,以“增美”为着力点构建种养循环关系,持续提升资源化利用率,让畜禽粪污资源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以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广大生猪养殖业主对主体责任的充分认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都对畜禽养殖过程中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环节予以规范,要求畜禽养殖场必须进行粪污的收集、贮存、处理及综合利用,无论新建场还是老旧场必须充分认识到履行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意识到为了节约成本而牺牲环境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从而统筹考虑设计存栏与周边消纳土地匹配的问题,包括农作物规模、种植类型、耕地质量、环境承载力等因素,一场一策,探索经济实用的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基质化等资源化有效循环利用模式,推进粪肥还田与化肥减量增效,真正实现“点粪成金,变废为宝”,实现畜牧业的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鼓励指导发展标准化、自动化规模养殖,配备自动饲喂、自动饮水、智能化环境控制等现代化装备,实现“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生产中应用清洁养殖工艺实现节水、节料,实行污水暗沟输送、雨水明沟排放的雨污分流,减少粪污产生总量,降低粪污处理难度,回收污水循环利用,控制污水产生量;采取干清粪方式降低粪污产生量;使用微生物制剂、酶制剂等饲料添加剂和低氮蛋白日粮,降低氮、磷排放量;加强精细化管理、规范化饲养,应用精准饲料配方技术,提高饲料转化率,实现源头减量。建设必要的粪污处理设施,使用堆肥发酵菌剂、粪水处理菌剂和臭气控制菌剂等,减少氮、磷和臭气的排放,实现过程控制。采用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通过干湿分离后,采用固体粪便堆肥+污水肥料化利用,在农作物播种前或收获后作为肥料施用,养殖污水通过沉淀池、氧化塘贮存或沼气工程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还田利用,实现末端充分利用。 |
上一篇:减少养猪氨排放的可用技术
下一篇:臭氧消毒技术在生猪养殖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