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畜牧业发展战略科学引领下,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持续深化,加速推进了生猪集约化养殖进程。但产业超载发展导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与养殖规模失衡,环境污染风险加剧。因此,本文试就猪场粪污处理利用的实践成效、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提出见解。 1 主要实践成效 1.1 变废为宝理念深入人心,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我国生猪养殖业年产生粪污量达30亿t。这些粪污如果不及时无害化处理并资源化利用,将严重威胁农村生态安全与土地健康。可喜的是,在美丽乡村建设战略指引下,这些粪污通过堆肥发酵、异位床发酵、废水净化等途径,转化成了可利用的再生资源。例如,辽宁蚯蚓生物转化、江苏智能发酵系统、陕西基质栽培等示范工程,有效消除粪污露天堆积引发的环境污染,极大促进村容整洁度提升,更通过养分还田使黑土地有机质年年增长。这种“污染治理—资源再生—生态改良”的协同机制,不仅推动养殖业绿色升级,更形成人居环境改善与农业提质增效的双向赋能。再如,黑龙江粪肥还田示范区年消纳粪污200万t,带动玉米亩产提高12%;浙江沼气发电项目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15万t,形成“养殖废料—清洁能源—农田灌溉”的闭环链条。实践证明,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推广,“种养结合、变废为宝”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农业生产对化肥的依赖度正逐年降低,绿色生产体系初步建立,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持续生态驱动力。 1.2 建立和完善了治理体系,三级联动驱动种养结合 我国以国家省县三级协同政策创新,建成生猪粪污全链条治理体系。国家层面,以《畜牧法》为核心,已构建起覆盖畜禽粪污处理全链条的法规政策体系;省级层面围绕污染治理和循环利用两大核心,制定综合整治与有机肥补贴等专项方案;县域层面创新实践黑龙江“黑土保育还田”、山东诸城“协议消纳”等特色模式,打通种养对接“最后一公里”。同时,在三级政策联动下,我国粪污治理已然形成“准入审批—过程监管—责任追溯”的闭环制度。对新建猪场强制配套粪污处理实施设备,对已建猪场通过环保信用评级倒逼养殖场升级粪污处理工艺。通过政策的实施,全国生猪粪污综合利用率已提升至78%,万头规模场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8%,东北黑土区化肥替代率超32%,有力推动了养殖污染治理与耕地保护深度协同。 1.3 模式迭代实现区域适配,治理效能得到创新提升 粪污处理利用基本有三大技术路径:农牧结合生态消纳、清洁回用循环再生、环保处理达标排放。农业农村部在这三大路径基础上,又总结概括出九大基础模式框架。各地区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域特点,对这九大技术模式开展迭代创新。例如,黑龙江省将秸秆粉碎与粪污混合发酵,实现有机固废同步转化为生物质燃料与腐殖酸肥料;四川省南充市构建“猪—沼—果(菜)”立体种养循环体系,实现粪污全量还田与生态消纳;浙江省杭州市应用智慧环保系统,对畜禽粪污处理终端实施全过程监管;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引入市场化机制,支持企业建设区域性处理中心,应用控温堆肥工艺规模化生产商品有机肥,年转化能力突破百万t级。这些技术升级既保留了基础模式的核心优势,又通过工艺改良提升了资源转化效率,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解决方案。 2 主要现实困境 2.1 粪肥消纳面临重重困难,技术瓶颈加剧种养脱节 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末端环节,实际应用面临多重困境。首先,农村耕地呈现碎片化分布特征,单户种植面积较小且地块分散,难以规模化消纳养殖场产生的有机肥料;其次,畜禽粪肥存在运输技术瓶颈,缺乏专业化运输车辆和储存设施,导致肥料无法及时输送到田间地头。更值得注意的是,未经科学发酵处理的生粪直接还田会释放大量热量,容易灼伤作物根系,甚至引发减产风险。 |
下一篇:猪粪污废水处理的“零排放”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