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22年水禽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4.1 水禽产业战略性调整态势明显 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水禽产业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与此同时,当前的疫情冲击、市场压力以及环境政策法规的约束也为水禽产业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带来动力和契机。部分大型龙头企业已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增加花色品种、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专用肉鸭的标准化饲料设施和养殖量,以应对市场波动与风险,从而有效降低损失。同时,部分企业为应对市场疲软主动减产,改造设备、扩建标准化鸭舍,为下一步更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积蓄力量。还有部分企业自觉结盟联合,抱团抵御风险。总体而言,在内外部多重压力与挑战下,主动把握机遇积极调整已成为当前水禽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将为高质量发展谋得先机,为未来水禽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2 智慧化、信息化成为发展潮流 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还有助于增加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信誉度。随着物联网时代与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禽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从而使水禽产业智慧化、信息化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可以说,生产经营管理智慧化、信息化已成水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未来,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实现从用户需求端到产品供给端全链条的智慧化,构建“互联网+ 水禽”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水禽产业生产智慧化水平,促进信息化与水禽业的有效对接,将成为大势所趋。 4.3 水禽产品消费的区域化特征不断弱化 长期以来,水禽产品消费区域化程度较高。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水禽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出跨区域趋势。地方性风味水禽产品,例如长三角地区的南京盐水鸭、上海本帮酱鸭,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水禽产品的消费市场愈加广阔。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消费渠道多元化,以及水禽企业标准化、品牌化与连锁化的经营为水禽产品市场实现跨区域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水禽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未来水禽产品消费市场上,不同地区消费者因消费习惯和文化差异带来的水禽产品消费区域化特征将进一步弱化。 5、2022 年水禽产业发展建议 5.1 多措并举,推动水禽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建设 我国水禽养殖业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实施环境规制,充分发挥激励型和引导型规制的作用,强化组合型环境规制。其次,实施“紧密型”组织形式,推动适度规模养殖。鼓励水禽养殖户积极加入合作组织,发挥“紧密型”组织形式对养殖户环境保护和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正向激励作用,从而加快水禽养殖绿色转型。再者,以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水禽养殖与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攻关,实现水禽产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最后,打造水禽产业绿色生态品牌,以品牌建设推动水禽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5.2 加大供给端改革,不断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市场是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对于水禽产业而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始终关注消费端变化,着力构建基于“互联网+”、“智慧农业”等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的水禽产业生态,不断满足多样化、高附加值产品的消费需求。此外,不断优化产业链条,推动水禽产业集聚发展、融合互动、优化布局,引导水禽加工业向水禽主产区、优势区和物流节点集聚,合理布局饲料、苗种基地和水禽屠宰加工业,形成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养殖户衔接配套的养殖、屠宰加工产业格局,打造专用饲料、苗种、屠宰加工、现代物流、市场营销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提高水禽产品附加值,使水禽产品更加多元化,提质增效。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消费需求。 5.3 去产能稳市场,促进消费形式转变与创新 受2018年8 月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我国养猪规模迅速紧缩,部分养猪场转型饲养家禽,再加上部分水禽企业盲目扩张,导致水禽行业产能暴增,市场稳定性下降。在养猪业恢复产能、猪肉过剩条件下,水禽产业应合理去产能、稳市场,抓住新零售发展的机遇。第一,在去产能方面,水禽产业应当进一步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应结合价格波动周期所处阶段与消费主体特点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充分利用现有市场实施高质量发展。第二,水禽产业应抓住线上销售渠道的新消费场景创造的机遇,开拓O2O 新零售、社区团购等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渠道,打造适合家庭饮食、快餐外卖等适合多样化消费场景的水禽产品。 5.4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推动水禽产业规模适度调整 近年来,水禽产业的过快发展带来产能高速增长,而产品研发与消费空间未能有效开拓,新冠病毒的叠加影响,导致水禽供给侧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但是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水禽产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为推动水禽产业回归理性供求动态平衡点,全行业需达成共识,龙头企业应协商缩减产能,追求适度规模。与此同时,应进一步提升水禽产业自律意识,改善行业运营环境,改变拼价格、恶性竞争的状况,通过控制产能压缩企业库存,以化解产能严重过剩问题,保障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