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鸡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产业 肉鸡等禽肉产品是质优价廉的动物蛋白质来源,民间素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肉鸡的饲料转化率高,环境压力相对较小,更适合我国人均资源紧张和环保压力大的国情。肉鸡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以肉鸡为主的禽肉产值4400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5%。肉鸡产业发展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生产能力强。我国是家禽生产大国,我国禽蛋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38.2%;禽肉产量位居世界第二;2018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5.8%。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家禽存栏65.2亿只,出栏146.4亿只,饲养量比2010年增长29.4%。禽肉产量2239万吨,比上年增长12.3%。 二是生产区域化明显。白羽肉鸡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吉林、河南、河北等北方省区,黄羽肉鸡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安徽、四川等南方省区。在北方,山东是最大的养殖省份,2019年家禽出栏达到23亿只。在南方,广东是最大的养殖省份,2019年家禽出栏12亿只。2019年,家禽出栏超过5亿只的省份有13个,出栏量122亿只,占到全国的83.7%;出栏超过10亿只的有5个省份,出栏量66亿只,出栏量占到全国的45.4%。 三是规模化标准化程度高。肉鸡养殖是我国畜牧业中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最高的产业。据初步汇总数据,2019年,肉鸡养殖年出栏1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约11.3万家,按出栏占比计算的规模比重达到82.5%。其中,年出栏100万只肉鸡以上的大型养殖场为1177家,占出栏比重达到24.7%。 四是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成熟。家禽的产业化水平特别是肉鸡养殖,也是畜牧业中最高的。肉鸡一般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规模养殖场”的方式,还有一些家禽企业集种鸡繁育、饲料生产、商品鸡饲养、屠宰加工、冷冻冷藏、物流配送和批发零售等环节为一体进行一条龙生产经营,保障了养殖等各个环节的合理收益。我国禽肉产品消费主要仍以鲜食为主,据行业测算,鸡肉深加工比重已由本世纪初的5%提高到目前20%的水平。 五是对食物营养贡献大。禽肉的相对价格较低,蛋白质含量高于猪肉,略低于牛羊肉,是集团消费、快餐食品的首选产品。2019禽肉人均占有量达到16公斤,人均肉类占有量是55.4公斤,禽肉占的比重是28.9%。全国一年人均消费大约10只鸡和鸭,禽肉消费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鸡肉能够替代一部分猪肉。从历次“猪周期”看,猪肉供给紧张均带动了鸡肉价格上涨,2019年农业农村部监测的集贸市场猪肉价格同比上涨49.3%,活鸡价格上涨13.7%,鸡肉价格上涨了15.5%。当然,此次猪周期价格上行期较长,鸡肉鸭肉增产幅度太大,导致了今年以来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 二、关于当前肉鸡生产形势 今年以来,家禽业发展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影响,是这几年行业发展比较困难的一个时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家禽产业一度面临饲料运不进、产品销不出、屠宰不开工等突出困难,导致家禽产品价格暴跌,养殖亏损严重。肉鸡养殖中,白羽肉鸡养殖和屠宰加工一体化程度较高,养殖户受疫情的冲击相对较小。黄羽肉鸡85%依赖活禽市场交易,受活禽交易市场关闭等因素影响,受到的冲击更大。 目前,随着复工复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疫情对家禽业的影响得到缓解,但家禽产能处于历史高位,增产不增收,与其他肉类产品相比,价格回升很慢,养殖效益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有的养殖场户还出现亏损。 从种鸡产能看,种鸡存栏高于常年水平,苗鸡补栏继续增加。据监测,6月份,祖代种鸡存栏387.8万套,同比增加10.9%,较多年平均线增长4.1%;其中在产存栏263.6万套,同比增长15.2%,较年均线增长6.9%。父母代种鸡存栏1.35亿套,同比增长7.6%,较年均线增长2.0%;其中在产存栏8010.5万套,同比增长5.4%,较年均线增加5.7%。商品苗鸡补栏持续增加,6月末,肉鸡存栏量同比增加5.4%。 从鸡肉供应看,产大于需,出现阶段性过剩。鸡肉供应基本达到了常态化水平,而消费明显不足,导致鸡肉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6月份,肉鸡出栏环比增长3.7%,同比增长0.5%;鸡肉产量环比增加6.2%,同比增加4.5%;上半年鸡肉产量累计增长6.6%。而新冠肺炎疫情对生产生活依然影响较大,导致集团消费和户外餐饮消费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水平,鸡肉消费受到了极大影响。据监测,6月份集贸市场鸡肉交易量同比仍下降15.0%。 从效益看,肉鸡价格大幅下跌,黄羽肉鸡养殖出现亏损。6月份肉毛鸡均价为9.63元/公斤,同比下降22.7%,环比下降6.5%。6月份肉鸡生产全产业链每只收益0.54元,同比减少3.01元/只。其中,白羽肉鸡每只收益2.62元,黄羽肉鸡每只亏损2.00元,去年同期是每只盈利9.43元。再看整个今年上半年,肉鸡生产全产业链平均收益1.27元/只,同比减少3.66元/只。 |
下一篇:中国肉鸡产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