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肉类行业来说,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冲击,肉类行业承压前行。而随着产能和需求逐步恢复,肉类企业对行业前景持看好态度。业内人士认为后续行情将趋稳,同时行业规模化或将加速,在部分中小养殖户退出的同时,养殖结构、产业链也将面临重塑。 成本上涨销售乏力肉企普遍承压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猪业面临巨大压力,恢复市场,稳产保供,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目前所有猪业企业面临的考验是前所未有的。”山东龙大肉食(8.030, -0.01, -0.12%)品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徐巍说。为稳住“肉盘子”,肉类行业企业在积极复工复产的同时,还要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冲击,一季度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18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439万吨,下降19.5%,其中猪肉产量减少426万吨,是影响畜牧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因素。 “由于暴发突然,集团的经营业务、劳务用工、资金链条、防疫物资、复工复产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严重威胁整个业务产业链的上下游,从供需两端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产生负面的作用。”济南维尔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增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经初步测算,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营收预期同比下降30%左右。 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几个月,给肉类养殖、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等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带来不小的影响。 养殖成本方面,饲料价格上涨、生猪采购困难、加工原料价格上涨以及人员防感,是疫情下主要的影响因素。正大食品企业(青岛)有限公司和正大食品企业(秦皇岛)有限公司资深总裁周丽华告诉记者,为应对疫情,部分国家开始限制农产品(7.650, 0.02, 0.26%)出口。全球最大的豆粕出口国阿根廷一重要港口城市此前宣布暂停港务活动,导致饲料生产主要原料豆粕的价格应声上涨。 “原料、辅料、包材成本的增加导致了肉制品的成本增高。”王增鑫告诉记者,疫情期间,肉制品的原料价格一直处于比较高的状态,部分辅料例如大豆蛋白、淀粉等价格增长了20%以上,由于国外疫情比较严重,部分进口的包材也增长了20%以上,还有少部分严重缺货。 企业在销售端承受的压力更是显而易见。“我们在餐饮销售渠道2月份销售几乎为零”,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经理孙铁新说。中粮肉食生鲜制品部业务支持副总监(畜肉)兼江苏公司副总经理徐有楼也表示,比今年年初销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8%。 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高观分析说,肉类行业在疫情期间遭遇的是双重影响,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猪肉减产,另一方面消费减少,销售困难,从供需两端同时给企业造成压力。 为恢复肉类产能,政府出台一批扶持政策,肉企也在压力下稳生产、保供应。徐有楼介绍,交通运输部出台减免通行费的政策,帮助公司每月减少6万元的费用。“为了确保疫情期间的生产安全,我们公司从员工进厂、就餐、生产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严格的防御措施。”中粮肉食生鲜制品部华中区副经理王维平则介绍,为加强防控,员工进厂必须测量体温,全身消毒,车辆消毒。此外,餐桌还设置了隔离挡板和编号,员工分批按固定编号就餐。 供求关系改善肉价将企稳 当前,生猪养殖行业回暖明显。一方面,生猪价格出现小幅恢复性反弹,另一方面,消费端需求逐步恢复,产能的持续增加也已成确定趋势。尽管此前生猪价格连续缓慢回落,但利润水平仍处于高位。专家认为,随着生猪生产恢复,供求关系会逐步改善,后市猪肉价格将逐渐趋稳,不会再大幅度上涨或下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猪肉供给偏紧,一度出现猪肉价格反弹的现象,此后却迎来了长达14周的下跌。农业农村部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近3个月全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生猪和猪肉价格连续14周下跌,30个监测省份猪肉价格均下降。全国猪肉批发均价已从2月中旬每公斤50元的阶段高点降至每公斤38元;全国猪肉零售均价比最高点下降近四分之一,每公斤降了约13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近期猪肉价格下跌,或因肉企全面复工复产,产能上升,而下游猪肉需求却受疫情影响较为萎靡,叠加冻肉不断投放,消费者替代性消费增多导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