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业篇

冯永辉:非洲猪瘟将加速中国生猪产业集约化

日期:03-13 作者:方沁雨- 小 + 大

10多年前的一场蓝耳病,曾经创下了中国猪周期历史上最大的价格波动幅度。如今,一场正在向全国蔓延的非洲猪瘟疫情,也在加快生猪养殖的去产能速度和幅度,进而刺激猪价全面上涨,开启新一轮猪周期。

本周,《红周刊》记者专访了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就非洲猪瘟、猪价、猪周期下上市公司风险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以下是访谈实录。

一年内不会出现拐点

《红周刊》:本轮猪周期有什么特点?有人将本轮周期与2006年的蓝耳病进行比较,在您看来,二者有何不同之处?

冯永辉:以往猪周期短、平、快,这是由于过去小养殖户占比较高,行情好的话产能马上就上来,行情差的话产能马上就下去,不容易走极端;平则是因为没有疫情催化,缺口不会很严重。2006年蓝耳病后,猪周期越来越长、波动越来越大,产能不确定性越来越强。

从波动幅度来说,2006年至2008年那轮猪周期最大。在此之前,一轮猪周期的持续时间约为3年左右,但此后延长至4-5年。上一轮周期持续了5年时间,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到2015年上半年结束。其中,2013年至2015年均亏损,亏损连跨3个年度,原因是在没有疫情帮助去产能的情况下,规模化越来越高带来的是行业抗亏损的能力越来越强,出现产能过剩时去产能的时间越来越长。然后迎来2016年上涨、2017年下跌、2018年亏损。本轮猪周期从2015年3月开始,到今年3月份,基本可以确定本轮猪周期已经结束了,周期长度为4年。和上一轮猪周期相比,本轮猪周期最大的不同是去产能的时间相对更短,2018年亏损了4个月,然后开始发生非洲猪瘟,在疫情的帮助下去产能速度加快。在这一点上和2006年基本一样,先是亏损后是疫情,双管齐下,去产能速度非常快,而且幅度很大。

和2006年蓝耳病那波猪周期不同的是,本轮猪周期处于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和升级过程中,散户退出、规模化扩张非常快,加之疫情复杂,不确定性更大、波动更剧烈,预计本轮去产能幅度或达到蓝耳病级别甚至超过。而且,当年的蓝耳病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研发出疫苗,进而控制住疫情,产能快速恢复。本次非洲猪瘟则不同,2018年8月发生非洲猪瘟,但2019年研发出疫苗的希望比较渺茫。

《红周刊》:您认为本轮猪周期的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冯永辉:猪周期的拐点就是生猪供应量的拐点,这和母猪的存栏量有关系。我们现在只看到母猪存栏的下降,还看不到母猪存栏的增长。所以,在2020年3月之前不会出现拐点,期间应该都会处于周期性上涨阶段。

疫苗是疫情防控的关键

《红周刊》:本轮周期最直接的催化剂是非洲猪瘟,最近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做好非洲猪瘟的防控,能否详细介绍下非洲猪瘟在全球和中国的传播、防控及成效?

冯永辉:从发病情况看,全世界发生过非洲猪瘟的国家有60多个,已经占全球近1/3的国家,真正根除非洲猪瘟的国家仅十几个,这十几个还存在复发的情况。非洲猪瘟在中国发生较晚,但由于我国养殖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养殖密度、人口密度、交通线密度均非常高,猪场外部环境较复杂,再加上养殖方式落后、生物防控体系不健全,非洲猪瘟进入后会搅动我国乃至全球的生猪产业,产生的巨大缺口会影响全世界猪肉贸易格局,我国的猪肉进口量可能会提升,但贸易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

疫情开始时,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歼灭战,并且制定、实施严格的活猪跨省禁运。这导致南北的价差急剧扩大,从而存在巨额的暴利空间。一些不法分子从价格较低的产区疫区向价格更高的销区违法贩猪拉肉,加剧了疫情扩散,导致产能出现大幅下降。

中国对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在去年12月份启动,一旦成功,不仅能控制中国的疫情,还能稳定全球的生产贸易格局,将是影响全球生猪产业未来预期的重大事件,但目前还只是处于研发的初期阶段。对于全国养猪行业来说,我们还在了解非洲猪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我们原有的生物安全体系存在巨大漏洞,现在政府在不断完善政策,企业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生物安全措施和生物安全水平。

不过,想在短时间内控制疫情,难度恐怕很大。因为我们一开始的想法是打歼灭战,希望根除。目前来说,研发疫苗成为我们应对非洲猪瘟的最大希望,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上一篇:猪价全线暴涨,是否已经到了最佳的补栏时机?

下一篇:非洲猪瘟疫情形势之下的众生相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