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安全是当前饲料工业的重要问题,非营养性促乍长添加剂大多为化学合成药物及激素,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或“可能”的危害,比如: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动物自身免疫力降低;药残引起的人体健康危害以及排泄物污染环境等。研究开发高效、无残留、无公害的安全饲料添加剂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各国政府正在通过立法严格限制或完全禁止使用促生长抗生素。美国的食品和药物管理署正在考虑在食用动物的生产中限制使用饲料级抗生素。因此,如何寻找抗生素的替代品已是各国动物营养学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其中最具有作为抗生素替代品潜力的饲用酶制剂已逐渐被各国动物营养学家所关注。 1、饲用酶制剂的功能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可促进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强动物防病抗病能力,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补充动物内源酶的不足,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耿丹等12一通过在肉仔鸡日粮中添加粗酶制剂,发现对肉仔鸡消化酶活性有一定影响,可使小肠蛋白酶活性和小肠淀粉酶活性有所提高。酶制剂促进了消化道对碳水化合物和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提高了饲料的转化效率,有利于肉仔鸡的生长。(2)消除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降低动物消化道食糜的黏度,改善消化机能。周小秋等在含豆粕、菜粕、棉仁粕为主的饲料中添加酶制剂,提高r饲料利用率,降低了鲤鱼消化道的粘性,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3)改善肠道菌群分布,提高动物健康状况。杨丽杰等报道,酶制剂降解NSP后产生的甘露寡聚糖町促进双歧杆菌、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德氏乳杆菌等有益菌群增殖,进而限制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和梭酸芽孢杆菌等致病细菌生长。(4)参与动物内分泌调节,提高畜禽体内激素代谢水平。高峰等分析了酶制剂对雏鸡生长及血液指标的影响,血液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小麦日粮添加酶制剂可使甲状腺素(T4)、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水平显著提高(P<0.05),而对三碘甲腺尿氨酸(T3)、胰岛素、血糖和尿酸含量未发现明显影响(P>0.05),这意味着酶制剂可以通过影响机体的激素代谢促进雏鸡生长。(5)减轻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几乎在所有的植物饲料中,绝大部分磷酸盐以植酸形式存在(肌醇六磷酸)。由于单胃动物消化道中植酸酶的活力很低,大部分植酸磷被排出体外,这样不仅浪费磷源,且造成环境污染。添加植酸酶,可替代饲料配方中50%~70%的磷酸氧钙,向环境排泄的磷相应减少30%以上,在环境保护中发挥巨大作用。(6)促进细胞包围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释放,通过水解细胞壁,使营养物质被充分吸收。 2、饲用酶制剂在畜禽饲养中的应用研究 2.1 在猪饲养中的应用 酶制剂对猪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利用等有促进作用,最早用于早期断奶仔猪的生产。由于早期断奶仔猪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从哺乳期转成日粮喂养,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泻。因此,在仔猪日粮中添加以消化为主的酶制剂有利于提高仔猪的消化机能,减少腹泻,增强机体抵抗力,对肥育猪也可以提高其生产性能。 陈清华等在应用非淀粉多糖酶制剂饲养仔猪时发现: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能量、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的表观消化率都有所提高。检测血清中的血糖、血液尿素氮、甲状腺素(T4)和胃泌素含量时发现:对照组中的血糖、三碘甲腺尿氨酸(T3)和胃泌素含量比基础日粮组有所上升,T4没有发生变化,血液尿素氮含量下降。唐铁军等在考察酶制剂在不同类型日粮中的应用效果时发现,在小麦型或双低菜粕型日粮中添加酶制剂均改善了生长肥育猪的性能,且在小麦型日粮中的效果更加明显。酶制剂应用于猪日粮的效果,幼年猪比成年猪明显,特别是对早期断奶猪而言,可以克服仔猪内源酶分泌不足所引起的消化不良。微生物在猪小肠后段消化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育肥猪,在生长前期肠道微生物区系未能发育,因而添加酶的作用较明显。 2.2在禽饲养中的应用 由于家禽不具备反刍动物在消化道前段就能利用微生物分解植物性物质的能力,且肠道较短,微生物又很少,很难提供足够的酶来分解饲料中的粗纤维成分,影响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在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习海波等报道在低能量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可显著提高鸡小肠内淀粉酶活性,也不同程度提高小肠胰蛋白酶活性,低能量日粮和酶制剂均可提高血糖浓度和血清尿素氮水平。宋凯等_l o_在小麦日粮中添加酶制剂试验表明,酶制剂可显著提高鸡的重量,有提高鸡血清总蛋白量的趋势,可显著提高鸡血清谷丙转氨酶和尿素氮的含量,提高鸡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何健等在鸭日粮中添加酶制剂以确定日粮营养水平的适宜降低幅度,结果表明:降低鸭日粮营养水平后,添加复合酶制剂可提高蛋鸭的产蛋性能,且营养水平91%的产蛋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产蛋率提高了3.4%,经济效益提高12.3%。在家禽日粮中使用饲用酶不但可以提高家禽的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率,而且可以通过减少代谢产物的排泄量,减轻环境污染及改善家禽的健康状况。 |
下一篇: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