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来,小非带给整个养猪行业的改变大家有目共睹,而如何才能有效的狙击非瘟所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到目前尚未有行之有效的落地方案,对于我们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讲,做些有意义的尝试而不是幻想理论派或许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小非对于整个养猪行业的影响和改变是深远的,而最大的改变可能就是对于整个养猪也认知上的触动和改变!一味的扩张并妄想用工业的方式去生产猪肉的路或许会面临一个现实而又打脸的挑战! 毋容置疑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面对小非这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对于我们大多数猪场来讲,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狙击并能相对的降低自己中招的几率才是最现实也最有意义的。 既然是狙击,首先要目标清晰,其次要一击毙命,这才是狙击的意义所在!无论是现在所提的生物安全还是我们暂时对于小非在感染过程中的传播途径、发病机理以及有效应对措施,很多细节上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尝试才能最终找到答案。 基于这种现实的背景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年对于整个养猪的认知和习惯上,或许会有较大的甚至颠覆性的改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追求的是钱肉比、料肉比、断奶重、MSY、PSY、规模效应、资本运作............一个小非,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损失,还有反思! 无论是南猪北养、还是一味的追求成本效应,甚至以牺牲和压榨猪的本质福利而维系的养猪模式能不能持续?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为什么刚开始是母猪群容易中招?继而出现育肥、保育、产房小猪也开始中招?为什么规模大的反而损失更为严重?很多规模小的反而依然顽强生存?这些真实存在的,我们暂时不能理解的现象,或许对于我们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大家要清晰一个基本的逻辑,那就是无论是任何严重的疾病和疫情,做为动物本身来讲自身是具备一定的耐受性的,而这种耐受性不仅仅是免疫力。而这种耐受性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规模、不同的管理、不同的气候等条件下表现是不一样的。 就像前几年流行的高热病,很多猪场损失惨重,但是也有一部分猪场基本没什么感觉,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这也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启迪,除了力所能及的生物安全之外,提升猪群的耐受性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方向以及有意义的尝试,特别是现在这个特殊的时期! 生命在与运动,通过临床总结和以往的经验,我们发现增加猪群的运动福利是可以提升猪群的耐受性的、而阳光照射、降低压榨猪群的生产性能.........其实我们是有很多点上是可以尝试的。 小非病毒无论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猪体内,其实都有一个增殖期和破坏期的,按照我们的猜测和理解,小非病毒对于猪机体的破坏是通过什么途径而进行的?研究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无论是病院微生物还是有益的微生物,在体内的增值也是需要适合的环境和营养支持的,且其代谢的产物是否具有破坏性?破坏的力度如何?都是值得我们去做一些研究和尝试的。 那么对于我们大部分猪场来讲,既然无论是传染源还是传播途径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我们防不胜防,而作为第三道防线的易感动物如何变成不易感,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些相关的尝试呢? 比如饮水、比如饲料、比如环境卫生、比如粪便处理、比如空气、比如接触、比如鸟类和鼠猫..........这些环节我们能否更用心一点? 既然小非对于酸碱敏感,那么酸化剂的使用是否比外表的消毒会更实用和经济一些呢?如果饲料被污染、水源和粪便被污染让摄入途径我们防不胜防的话,用酸化剂处理饲料、饮水和粪便及排泄物是否更经济和具备现实意义呢? 其实泛毒论和解毒论在行业争议已经很久,为母猪排毒的概念最早我在05年提出,当时写了一篇文章被骂成狗!不过从那时起我已经很少去提这个概念,而是默默的进行各种尝试。希望以下的一些经验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用的思考。 关于毒素这个问题,我习惯分为外源性的和内源性的,而毒的解释也很简单,那就是凡是对于猪不利的,能造成猪机体正常功能受损的都可以称之为毒,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霉菌毒素、重金属、超量摄入的蛋白、脂肪、以及病原性微生物代谢的一些不利物质等等,都可以称之为毒。 |
上一篇:泔水传播非洲猪瘟的历史案例与启示
下一篇:如何构建猪场生物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