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业篇

2019年中国猪业开始走向“新时代”

日期:12-23 作者:王中- 小 + 大

我们仿佛已经听到2019的脚步声了,不过,2019年尤其不同:国际环境风云突变、中国经济动能转换、农牧行业亟待转型、知名企业资金链断。当然,还有疫情的阴霾继续扩散。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使行业从未如此难以预测。不过,太阳依旧会每天从东方升起,历史的车轮依旧会前行。

每年在这个时间我都会深度思考并把成果分享给大家。从今天开始,我会陆续发文,作为2019年的跨年大餐,希望能给朋友们一点启迪。足矣。

一、“非瘟”影响,依旧是中国猪业的最大变数

无疑,2018年,整个猪业的趋势走向发生了大变。本来,随着规模养殖企业产能的迅速扩张,供大于求且集中出栏,会导致年前猪价有一次大跌,然后进入新的周期。而现在,周期被完全打破了。猪价倒是大跌了,却不是自然的结果,而是受到“非洲猪瘟”防控政策的影响。

从全国来看,过去的猪价涨跌基本还是同步的,基本上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如果部分区域猪价过高,很快低价区的猪就会流入,使区域价差在相对合理的位置。这是市场化的好处,大市场带来大流通。

但今年不一样。辽宁猪价最低时,击穿了4元/斤的底部,而且,还卖不掉。而同样遭遇非瘟疫情的浙江、四川则突破10元/斤。没办法,非瘟疫情带来的禁运,完全打破了长期形成的供应链。猪价高或低,对于我们来说,都无计可施。

过去两年中,对中国猪业影响最大的是环保拆迁。预计2019年, “非洲猪瘟”的影响则空前绝后。这样说绝非耸人听闻。在充满变数的2019,那些曾经充满赌性的养猪者也望而却步。这无关于规模的大小,而是风险的高低。事实上,如果生物安全做不到万无一失,规模越大风险越大。而且,即使你做好了,你的周围出现疫情,也会“围死你”、“困死你”。

毫无疑问,“非瘟”是2019年中国猪业最大的变数。强度取决于防控的进展,当然,也要看决策层的尺度。我个人认为,不妙。中国仍然太需要GDP了,也需要适度的通胀,更需要农业的转型。“非瘟”就是个导火索,也是最合理的理由。行业注定因“非瘟”而出现另外一个我们最初没有描绘出的景象。

二、猪业的“计划经济”将初露端倪

我一直呼吁中国的农业应该走适度计划经济的道路,改变小农经济 和引起市场大起大落的现状。本来,这不是行业主管决策层可以决定的。但“非瘟”成为契机。这就是所谓的危机。“危”是变革的机遇,也可以创造新的机会。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未对农业真正彻底的开放。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在市场经济的表面下隐藏着适度的计划经济,简单的说,还有一只无形的手。以美国大豆为例,不仅种植面积基本可以预测,还有专业的机构对收成进行预估。而像美国大豆出口协会这样的组织,则从营销上保证大豆产业的基本稳定。这是另外一种隐性的计划经济策略。而中国没有。

本来,中国的猪业受“猪周期”的影响极大。所谓的“猪周期”本身就是缺乏生产计划而导致供需失衡,周而复始的结果。而现在,“猪周期”、“环保拆迁”、“非瘟禁运”、“进口猪肉”四大因素均可以冲击行业人的心理,影响生产者的决策,让生产计划和经营的难度大大增加。换句话说,比以前更难了。

过去是完全放开,充分竞争。2019年,恐怕会有适当的“计划经济”出现。比如,在“非瘟”疫情的常态化场景中,如何满足浙江、江苏、四川等地的吃肉需求?我判断,未来的养猪产能审批、点对点调运、屠宰场审批、环保调控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围绕“计划”而调整。拥有行政权力的人对小区域猪业的影响会加大,甚至具有生杀予夺大权。

这种适度的计划经济策略不是不好,而是我们现在缺乏一整套高效的系统,可能“人”的影响因素更大。主要是手中握有较大幅度裁决权的“人”。我们已经远离计划经济多年了,我们缺乏市场经济下的计划经济策略的思想体系和制度。但又想搞,甚至不得不搞。最终的结果是部分区域一片乱象,不断调整、不断推新。大型企业、政商关系紧密的企业会获得更多的福利,而散小们,则只好凭运气了。

三、猪价,会涨,但绝非普惠

有的省又开始提“菜篮子”了,这是个久违的名词。“菜篮子工程”是为了满足市民需求,稳定市场、平衡产销使其良性的产物。现在,曾经卖力气清理猪场的消费大省回过味来,开始重新思考产、供、需之间的平衡。所以,猪价会涨是必然的,但也是在可控范围内的,是市民可以接受的范围。

上一篇:非瘟常态化 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格局分析

下一篇:陈瑶生:实现种猪强国要创新体制机制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