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生猪养殖业不断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对于生猪养殖业来说,经济效益直接关系着其生存及发展,如何投入较少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应,成为提高生猪养殖效益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对生猪养殖效益提升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生猪养殖业发展提供参考。 1 猪群结构调整 1.1 种群结构优化。对于生猪养殖户来说,猪种与猪群结构的优良、合理是生产效率保证的关键,同时也是养殖效益提升的关键,针对以销售仔猪为主的养殖户、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来说,可将销售市场低迷阶段利用起来,在生猪繁殖任务比较轻的这一阶段促进本场良种化。首先要将劣质种猪淘汰,针对遗传性能不稳定、后代抗病能力差的种猪及时淘汰,还需要将产仔率以及受胎率低的种猪淘汰,另外还应淘汰生长缓慢的种猪,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其次需要引进优良种猪,对劣质种猪淘汰后所产生的资源以及价格低的机遇充分利用起来,以设计的生产规模为依据,并与猪群结构配置相结合,对优良猪种进行引进,为优质后备种群培育打好基础,以求在市场复苏时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投产。 1.2 商品仔猪采购。对于利用外购仔猪育肥取得经济效益的养殖户来说,可以利用市场低迷时期价格低的优势,采购优质良种仔猪进行填槽补栏,使成本降低,在市场上抢占先机。 1.3 适时出栏。通常情况下,内三杂以及内四杂等品种生猪约在体重达到110kg时出栏,若错过最佳生长期或屠宰期,则生猪体内脂肪含量将会不断增加,这也使得猪肉品质不断降低,并且容易导致浪费饲料,增加养殖成本,所以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对养殖成本进行适当控制,选择适合时机出栏。 2 饲养管理 2.1 种母猪饲养管理。针对养殖户来说,应按照饲养标准对种母猪进行饲养,并为其配置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使其不同生理阶段营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针对后备母猪发情,可以在初情期之前两到三周,每日将发情母猪赶至月龄在10月以上且性欲较强的公猪圈舍两次,注意控制每次接触时间。针对妊娠阶段的母猪,养殖户应做好单圈饲养管理,防止其受到机械性刺激、热应激等。另外,对于生产母猪来说,应保持猪舍内安静,将舍内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应关闭光源,使其受到热应激减轻,如果出现难产现象可采用催产素进行催产,若催产失败可改用人工助产。产后母乳不可哺乳时间过长,早期为仔猪提供饲喂管理,并适当提前断奶,防止母猪过瘦,或对发情及受胎产生影响,针对无法正常繁殖的母猪应及时淘汰,避免浪费饲料资源。 2.2 种公猪饲养管理。在种公猪饲养管理方面,应对其合理利用,根据公猪体重及年龄确定其配种频率,国外培育的优良种公猪,在7~8月龄且在体重超过120kg时开始用于配种。在饲喂方面,应保证种公猪的身体状况良好,每天采食饲料量为2~3kg,维持在7~8成膘,避免种公猪过于瘦弱或过于肥胖,协调好配种、运动以及营养三方面的管理。 2.3 仔猪饲养管理。通过有效措施使仔猪育成率提升,初生仔猪的先天免疫力不足,容易得病,而母乳初乳中具有很高的蛋白质含量,且免疫球蛋白丰富,因此在仔猪出生之后应尽早让其吃到初乳,使其抗病能力提升,发病率降低。初生仔猪皮下脂肪少、调温中枢发育不完全,而且其皮薄毛稀,保温抗寒能力不佳,因此针对仔猪来说,防寒保温也非常重要。另外,因仔猪消化器官不完善,加上消化腺机能不发达,所以饲喂不当容易出现拉稀现象,使仔猪生长受到影响,应做好饲养管理。 3 疫病防控 3.1 做好基础免疫工作。养殖场应以本场发病史为依据,并与周围疫情形势相结合,制定适合的免疫程序,并认真执行。在炎热夏季,需要做好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疾病的免疫工作,以当地疫情形势为基准适时开展猪丹毒、伪狂犬病、弓形虫等疾病免疫,针对猪肺疫、细胞病毒、链球菌等疾病也应做好免疫。 3.2 做好消毒灭菌工作。针对猪舍应定期进行消毒处理,特别是合理轮换消毒药品,以防控需求为依据使用不同浓度的药剂,另外还需要注意消毒方式,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全面落实,防止出现卫生死角问题。 3.3 严格隔离观察外购生猪。针对所有外购生猪均需要先隔离观察,确保其无异常情况之后才能进入大群饲养,同时对于购进地,应以当地疫情形势为准在进入大群饲养之前做好免疫工作。 3.4 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如果出现不明原因死亡的猪或病死猪,则应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处理场所应与养殖场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并做好处理场所的消毒,若有条件可送至专业无害化处理场进行处理。 4 结语 生猪饲养作为一项生产周期较长的项目,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则需要对养殖经济效益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合理、科学的措施,不仅要对猪群结构进行适时调整,还需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另外还不能忽视疫病防控工作,这样才能使生猪养殖经济效益提高,为养殖户经济效益取得奠定基础。 |
上一篇:夏季养猪做好“三除”和“四防”
下一篇:夏季猪场科学管理的综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