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畜牧业稳定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791万吨,比上年增加166万吨,增长0.3%。全年生猪存栏43325万头,比上年下降0.4%;生猪出栏68861万头,增长0.5%。 以此数据看,环保高压下各地划定禁养区、拆迁不合规养猪场等措施并未对全国生猪出栏总量造成大的影响。事实上,在为减少环境负担付诸行动的同时,养猪人最关注的依然是经济效益,以及通过哪些措施可以提升自己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广大养猪人,是加大投入发展规模化养殖还是加大力度发展精细化养猪?要不要向生猪产业链的下游屠宰以及食品深加工拓展?谁适合走欧洲养猪模式?谁又适合走美国养猪模式?怎么实践精细化养猪?……“养猪业精细化发展之路”系列报道将为您逐一解答并厘清思路。 把握今天,洞见未来。养猪业精细化发展之路(一)为您重磅推出《国际猪业》杂志、国际畜牧网记者与PIC中国原总经理沈云祥的对话。 沈云祥,博士,高级经济师,历任PIC中国总经理,中粮肉食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 《国际猪业》:猪粮安天下。您是怎样看待规模养猪发展与粮食生产的?中国发展规模化养猪是否需要像美国那样形成“玉米-大豆-畜乳带”? 沈云祥:大方向是对的,其实就是成本竞争优势问题,而不是有粮食就能生产猪肉的问题。最近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的调整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使粮食产区的粮食相对便宜,有助于粮食产区发展规模养猪。但有一点是需要注意,那就是将来中国对粮食的进口是否放开?因为国外的粮食是比较便宜的,进口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这样一来就不一定非要在粮食产区养猪了。这是和国家政策息息相关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猪及猪肉的运输问题,因为中国人的习惯是喜欢吃鲜肉。我个人认为,从长远来说,防疫、运输以及冷链系统很关键。把东北作为基地,这样就有养猪的成本优势。理想来说,在北方屠宰、加工,猪白条肉做初步分割后,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运往各地。但要达到这个专业化体系的建立和运营,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需要冷鲜消费被广泛接受,有效的冷链运输体系的建立,所以这要看猪肉消费及运输等配套设施是否到位。 中国发展规模化养猪像美国那样形成“玉米-大豆-畜乳带”,原则上可以的。粮食产区的意思就是饲料成本低,而饲料成本又占养猪成本的70%。这意味着只要东北养猪产量做起来,猪肉运输体系就需要跟上。这个和美国不完全一样。美国猪肉产品,因各环节的有效配合和配套,其系统成本是很低的,东部养猪,小猪可以运2000公里,到中部玉米带,养好后再屠宰,肉再运输到美国其他地方。中国将来的粮食进口政策也会影响中国养猪布局,如果放开玉米进口的话,东部及南方就有可能有饲料成本优势了,因为进口的粮食比国内便宜。所以中国还不能“一刀切”,这需要企业的判断。整体来说,这个方向是对的。 《国际猪业》美国的养猪模式和丹麦等欧盟国家养猪模式比较,哪一种更接近精细化发展?您觉得,中国更适合走怎样的养猪模式? 沈云祥:整体来说欧洲的精细化管理更高,这与欧洲的养猪业规模有关,还与欧洲的家族式养猪模式有关。家族式养猪模式,几代人都是养猪的,规模比较小,所以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精细。 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应该跟哪个学。中国的养猪模式要分几个层次,比如说大规模化的养猪场,工厂化程度比较高,更多地可以借鉴美国的养猪模式、生产方式、猪场设计等,通过完整的兽防体系、生产管理体系以及现代设施设备的应用来解决养猪效率问题。但是,中小型的养猪场,可以更多借鉴欧洲的做法,通过人的技能加强精细化管理。 《国际猪业》如何界定养猪业精细化发展?这与规模化发展是否存在相互制约的地方?您认为,中国实现养猪业精细化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沈云祥:精细化发展很重要一点就是专业化,没有专业化很难谈精细化。现在,中国养猪建设速度很快,现阶段,不同养猪场管理可分为劳模型、技术性、管理型。 目前,中国养猪向规模化及工厂化转型,需要考虑现代养猪各主要要素的有效配套, 如健康防疫、种猪、营养、设施设备,以及综合管理。较大的规模化猪场(公司)的优势是能找到专业化的人员,并能有效管理好各要素。所以,精细化的基础是专业化,专业化就是要有运用各要素的专业能力的平台,把专业化的人员组织起来。 还有,就是对专业化的理解,人们经常把没有达到期望的结果,简单认为专业性没有作用,其实,是没有真正了解专业性及如何运用好专业能力。例如,猪场管理公司进行猪场托管时,分析猪场现状后,发现需解决三个问题才能提升其效率,但在实际操作时,因猪场原有老板配合不到位,只解决了其中两个问题,从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此时,被托管的猪场老板很有可能不能客观分析了解情况,简单认为托管公司专业能力不够。为此,专业化及专业化公司需要不断地通过解决现有问题并进行沟通,才能逐渐帮助行业认识及运营专业人才,达到行业的整体提升。 规模化发展速度很快,但专业化没跟上,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