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 “‘迷茫’,去年产业发展的特点就是这两个字。”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请其对2017 年肉牛产业的发展做一个总结,并对2018 年的行情做一个分析,以指导养殖户更好地发展。“这两年产业发展的形势并不乐观,今年,‘迷茫’二字仍将是关键词。” 产业的迷茫—— 牛肉供不应求,为何还是微赢利? “总的来说,2017 年肉牛产业的发展稳中向好。母牛、犊牛、架子牛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微盈利状态。”既然各个环节都赢利,那为何还会迷茫呢? 要知道, 我国牛肉的产量一直供不应求,去年同样如此。这种情况若是发生在其他产业,那从业者肯定赚得盆满钵满,但肉牛产业的从业者却背着牛肉极缺的巨大压力,拿着微不足道的利润。 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从产业外部来说,很多人将我国牛肉的微利润归结于进口牛肉的冲击,但其实“进口牛肉的总量只占我国牛肉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所以这方面的冲击并不大。”真正对我国肉牛产业有影响的是“走私牛肉和假牛肉,后者所占的比例还更大些。”事实的确如此,“老母猪肉冒充假牛肉”、“鸭肉冒充假牛肉”的新闻屡见不鲜,有关部门一抓捕就是好几十吨,造假的人赚翻了,却苦了真正的养牛人。第二,从产业内部来说,当前,我国市场上牛肉产品结构单一,不论规模养殖场还是散养户,养殖的牛都差不多,也是一个养法,因此,产出的牛肉都一样,在质量上很难分出层次。“京城的和尚和乡下的和尚念的是一种经,念久了就都不值钱了,因此,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牛肉必须分出档次来,产业链上的人才能获得应有的利润。” 养殖户的迷茫—— 是该阔步前进,还是原地不动? 时代在进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转型。“不过这两年,养殖政策变化大,养殖用地受到很多限制,各种成本不断增加,导致企业在发展或者转型的过程中常常受阻。”这就让养殖业者很迷茫,“他们会问,到底是该阔步前进呢,还是原地不动好?是继续干呢?还是就这么不甘心地退出?他们需要一个稳定的、长期的、对发展有益的政策。” 对比散养户,规模养殖户的困惑更大。“首先规模养殖企业需要租用大片的土地,用地成本高;其次,他们没有足够的土地种植饲料,又增加了饲料成本;再其次,肉牛屠宰时,他们也会找正规的屠宰企业,又增加了一部分成本。不像小屠宰点成本低,一把刀两根绳子,就能杀一头牛。” 此外,肉牛养殖业也会受到其他畜产品的影响。曹兵海举例,近几年,养殖场面临的环保压力很大,养猪业首当其冲。有不少养猪企业因为环保审查不合格而退出养猪市场,近两年猪价下滑就有这方面的原因。“猪价下滑了,消费者都去吃猪肉了,牛肉销量上不去,牛肉价格自然跟着下跌。”这时候,养牛户的效益就会受到影响,他们发展产业的信心也会受到影响,不知道自己的牛场会不会被波及,常年忧心牛场的生存和发展。 消费者的迷茫—— 买到的牛肉到底是不是牛肉? 目前,我国每年牛肉的需求量大概为900 多万吨。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四届(2017) 中国肉牛选育改良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全国畜牧总站站长杨振海曾表示,2016 年,全国牛肉产量为717万吨。“2017 年的产量应该处于600 万吨左右的水平,所以,牛肉供不应求的局面并没有得到缓解。”曹兵海介绍,正是因为如此,假牛肉才有了可乘之机,消费者才会在购买的时候产生困惑。 那如何解决牛肉供不应求的局面呢? “首先要让牛有立足之地。牛肉少是因为牛少,牛少是因为没有给养殖户足够的土地。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土地的问题。”曹兵海介绍,按照牛肉需求量为900万吨计算,则需要育肥牛2700万头,那我国肉牛的存栏量要达到8100万头(育肥牛、架子牛和犊牛的比例为1∶1∶1),一头牛平均需要三亩地才能生存(包括饲料用地和养殖废弃物消化用地),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要想让牛肉供需平衡,至少需要2.5亿亩左右的配套土地。当前,我国养牛用地离这一数值还差得很远。“这方面需要国家在土地政策上大力支持才行。” “其次,谁来养牛的问题也需要解决。”当前,养殖用地受限,很多人需要背井离乡去偏远地带发展养殖业,如果养殖户辛劳一年反而入不敷出,那肯定没有人愿意去养牛。不过,养殖效益问题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对于还将靠肉牛养殖生存的养殖户,曹兵海建议,“2018 年,不要盲目追求数量上的扩增,更要注重质量上的提升;不要随波逐流跟随别人的脚步,要仔细观察市场,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牛肉,就养殖出什么样的肉牛。”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上一篇:2018年养羊将进入黄金期